小班音乐熊与石头人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班音乐熊与石头人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设计意图
音乐是一门很特殊的艺术,它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往往通过声音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来直接、生动、形象地表现某种事物、情感和思想,然而又凝聚着深刻的、微妙的、难以言表的概括与抽象。同时,音乐又是一门知识性、技术性很强的艺术,音乐的创作与表现必须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巧,音乐作品的欣赏则同样要有一定的常识和感知能力。可以说,音乐是一门很“难”的艺术。那么,怎样在“难”的音乐和幼稚的孩子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呢?那就是游戏。所以设计了此活动《熊和石头人》。探索音乐活动游戏化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引导幼儿欣赏艺术作品,培养幼儿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音乐游戏之美,在于它不只是音乐技能的摹仿,它是游戏活动中对音乐的'感受、体验、理解,对歌词、动作孩子味十足的创编,更能活化幼儿的创造细胞,开启智慧之门。
活动目标:
1、能用强弱不同的声音演唱歌曲,并尝试根据歌词曲内容创编表演动作和游戏。
2、在歌曲的表演与游戏活动中能积极参与、大胆表现,体验表演与游戏的快乐。
3、学玩音乐游戏《熊和石头人》。在学习歌曲表演的基础上,结合游戏情节,注意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
4、能根据教师提供的舞曲音乐即兴舞蹈,并在"熊"出现时能保持自由造型不动。
5、遵守游戏规则,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及控制性活动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音乐、图谱、大熊头饰、已初步学会歌曲的演唱。
活动过程:
一、复习并熟练歌曲的演唱。
1、T:“老师带来了一首歌曲的图谱,我们一起看一看,你知道是哪一首歌曲吗?”
(评析:以图谱帮助幼儿回忆歌曲,这样的呈现方式显得很自然,这样的逐步唤醒法也比较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
2、复习演唱歌曲。
3、老师也来唱一唱,鼓励幼儿听听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4、(结合图谱提问)
T:“哪一句最特别?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前半句和后半句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要这样唱?”
活动目标:
1、根据歌曲内容进行大胆创编动作,当熊走音乐时保持不动。
2、能根据音乐的变化设计游戏玩法,创编熊走过、木头人躲闪的动作
3、遵守游戏规则,体验分配角色游戏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1、音乐CD《熊和石头人》熊的头饰
2、对乐曲的旋律和结构有初步的认识活动过程:
1、引入师:今天天气真好,小朋友我们一起去森林里面玩玩吧(小朋友排好队进场)一边进场一边做游戏(我们都是木木头人,不能说话不许动,不许走路不许笑)
2、故事:
师:好啦,小朋友我们先找个舒服的地方坐坐吧,今天梁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故事,名字叫《熊和石头人》
从前,有一班小朋友们来到森林里面玩,他们和小动物们跳舞做游戏,可开心了。突然呀,有一只熊它饿极了,想要过来找东西吃,小朋友们很聪明,马上变成了一个石头人,大熊觉得很奇怪,怎么小朋友们都不见了,最后熊失望地走了,小朋友们又高高兴兴地玩起游戏来了。
师:小朋友,刚刚故事里面发生了什么事情呀?故事里面的小朋友在玩耍的时候,谁来了?(熊)小朋友你们歌曲中谁变成石头人啊?石头人是什么意思呀?怎么做就是石头人啊?(因为石头人是不动的,这样就不会被熊发现了)
3、创编学习相关动作师:现在,我们在这个森林里面,随时都会有熊出现的,小朋友你们可不要害怕,熊出现的时候,我们变成了石头人,不动,这样大熊就不会发现我们了。那么小朋友,我们先来练习一下,石头人是怎样的?
⑴让幼儿做自由舞蹈、自由造型,要求小朋友,变成石头人不许动,动了就会被熊发现。目的让小朋友发挥自我想象力⑵视幼儿的情况练习一到两次
4、加入音乐进行游戏(动了的'幼儿要退出游戏)
师:小朋友们都学会了变成石头人的本领了,那现在我们一起到森林里面玩玩吧。小朋友一定要注意好,大熊随时都会出现。大熊出现的时候我们要变成石头人一动不动的,这样才不会被发现。
⑴由配班扮演熊,进行游戏
5、增加游戏难度
⑴石头人的造型要求做一些有平衡难度的动作并坚持不动
⑵要求石头人必须由两个或以上的幼儿组成造型(被熊发现不能与人结伴造型者要退出游戏)
⑶由一名幼儿扮演熊并进行游戏结束部分:
师:今天小朋友们在森林里玩得可开心了。还采了很多漂亮的花朵,收获满满的。熊来的时候,小朋友们一次又一次变成石头人,没被熊发现,棒极了。现在很晚了,小朋友我们赶紧走出深林吧,要不然熊又回来就不好啦。
活动目标:
1、熟悉(熊与石头人)歌曲的旋律、理解歌词内容、跟唱歌曲、提高学新歌的兴趣、
2、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熊与石头人)的玩法、学习按游戏和音乐的要求、相应的按节奏变换动作、感受游戏的'乐趣。
3、通过整体欣赏音乐、图片和动作,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
4、熟悉歌曲的旋律,理解歌词内容,跟唱歌曲,提高学新歌的兴趣。
活动准备:
录音机、录音磁带、磁性黑板、粉笔、小熊头饰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幼儿自由想象、想象模仿各种动物动作
引题、今天天气真好、树林里面可热闹了、小动物们都出来玩了、你们听听什么小动物来了?
幼儿辨别不同的音乐、愉快的按节奏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音乐停止后转移座位坐向、
二、学唱新歌(熊与石头人)
1、树林里面真热闹、小、我们小朋友也往树林走、想和小动物们一起做游戏、他们边走还边唱歌呢、你们仔细听他们唱了什么、教师唱两遍歌曲
2、你们听到歌里唱了什么?教师根据幼儿回答用简笔画形式将歌曲内容画在黑板上、如、小朋友说、小兔蹦蹦跳、教师就画只小兔、
3、幼儿看着黑板上的列图跟唱歌曲两遍、
4、幼儿自编歌曲动作再唱一遍歌曲
三、初步学会游戏(熊与石头人)
1、教师讲述游戏的方法、并和幼儿一起创编动作、
2、教师扮熊进行游戏一遍、”熊”出现以后小朋友都假装成石头人、自由做照型不动、熊可以用表情和动作去试验石头人是不是真的
3、请几名幼儿扮演熊、再玩游戏两遍、教师提醒幼儿遵守游戏规则。
四、幼儿自由结伴边唱歌边出活动室
活动反思:
这节音乐游戏《熊和石头人》以动静交替的形式出现,很生动、有趣,而且让幼儿有发挥想象的空间。
初次接触这首歌曲,首先想到,游戏丰富又有极大的趣味性,孩子们一定很喜欢这种动静交替的音乐游戏活动。
整个活动从掌握这一方面来看还不错,歌词简单、易懂。活动在快乐,自由创编中结束,我觉得,这节课达到了让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快乐,游戏的效果,通过这节课,我深深感受到孩子们在这节课中所体会到的快乐,开心。
活动目标:
1、在理解歌曲《熊和石头人》的基础上,用动作表演歌曲内容,当“熊走”音乐出现时,能控制住自己不乱动。
2、能创编不同的造型,并能根据词义共同制定玩法和规则。
3、遵守游戏规则,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
4、在进行表演时,能和同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表演。
5、通过肢体律动,感应固定拍。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已学会歌曲《熊和石头人》,有自由造型的经验。
2、物质准备:音乐磁带《熊和石头人》,熊的头饰2~4个。
活动建议:
1、复习歌曲《熊和石头人》,教师引导幼儿在熟练歌曲的基础上创编动作进行表演。
组织幼儿复习歌曲1~2遍,引导幼儿根据歌词的内容进行动作创边,教师对幼儿创编的动作进行梳理,全体幼儿随音乐边表演边唱。
2、引导幼儿讨论,制定游戏玩法和规则。
提问:根据歌词,你觉得谁应该变成石头人?为什么?石头人是什么意思?怎样做才算是石头人?
什么时候小动物们才能变成石头人呢?
小结:当大熊回头或转身的时候,小动物们就要变成石头人。“石头人”要保持造型不动。遵守这个规则,就不会被大熊吃掉;被大熊发现了,就要把他抓到场外停止游戏。
3、教师和幼儿一起随音乐玩游戏。教师可先和1~2名幼儿一起当“熊”,重点引导幼儿遵守游戏规则:“熊”来了,“石头人”要保持造型不动。
4、引导幼儿讨论,增加游戏规则,加大游戏的难度。
教师可提示幼儿,“熊”可以用什么方法试探“石头人”是不是真的?如:做鬼脸儿、挠痒痒等;每个“石头人”可以试探几次?
如果游戏中出现“熊”和“石头人”位“到底动了还是没有动”发生争执时,教师引导幼儿讨论解决。如:“石头人”要诚实,对每个“石头人”,“熊”只能试探一次等。
小结新规则:“熊”可以用表情和动作曲试探“石头人”时不时真的,“石头人”在这种不能够情况下,仍要坚持不动。每个“石头人”“大熊“只能试探一次。
5、利用新规则继续游戏,教师可鼓励幼儿创编“石头人”的造型,体验游戏的快乐、有趣。
【游戏玩法】
一人或几人扮演“熊”,事先找地方藏好,全体幼儿边唱边边按歌词表演。当唱到“再把舞来跳”这一句歌词时(歌曲的后半部分暂时不唱),教师插入即兴弹奏的舞曲(也可播放事先准备回到的舞曲磁带),幼儿随音乐自由结伴舞蹈。当教师开始弹奏“熊走”音乐(即歌曲的后半部分----从“要是大熊走过来”这句歌词至结尾)时,幼儿必须摆好一个造型不动。此时扮演“熊”的幼儿按节奏走出来,发现“动”的小朋友,就“吃掉他”。“被吃掉”的幼儿退出游戏,回座位上等待。当“熊”走音乐渐弱、渐慢,“熊”离开座位幼儿躲起来时,舞曲音乐再次响起,剩下的幼儿自由舞蹈,并在音乐结束时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活动反思:
《指南》艺术领域中“表现与创造”中指出: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在本次活动中,我预设了一定的游戏《熊和石头》的玩法,孩子们在刚刚开始听我讲完规则以后,他们都纷纷说:“熊很大,孙老师,谁来扮演大熊啊?”在得到小朋友的一致意见以后,我第一次扮演大熊,孩子们随着音乐先唱歌,接着在音乐结束以后,他们都停下来不动扮演了石头人。一次表演以后,我发现孩子们只是在歌词的地方简单的`做做动作,而在最后才进入游戏的环节,缺少一些表演的性质。于是我便问小朋友:“你还有什么心的动作,我们来学!”及时地退位,让幼儿自己去想想还可以有什么游戏的玩法和创新。这样一来,孩子们的思维就活跃起来了,也获得了一定的成就感。这次的活动很适合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在结尾处增加了“成功”或“失败”的音效,提升了游戏的可变性和游戏性。所以在让幼儿进行艺术表现活动的时候,要多多关注孩子们的兴趣和需要,可以改变一些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幼儿自己来学,主动去学,切忌桎梏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的孩子更乐于在开放式的环境中学习。
当然本次活动中但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如:个别环节没有照顾到全体幼儿,对有些幼儿关注的还不够;对孩子引导性的语言还不够;孩子们在表演空间的设置上有一定的问题,他们常常拥挤在一起,不会分散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下次活动活动思考改进的地方。
一、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表达的音乐形象,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适合的动作表情表现欢快和笨重两种不同的动物形象,发展肢体的控制能力。
2、能愉快的参与游戏,遵守游戏规则,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通过认知活动,使幼儿了解熊力气大、笨重、专抓活的动物等特征。
2、物质准备:熊头饰若干、《熊与石头人》音乐。
三、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
师:今天天气真好,树林里面可真热闹了,小动物们都出来玩了,你们听听都有哪些小动物出来玩了。
(二)欣赏乐曲
1、第一次欣赏,感受音乐的整体形象。
提问:
(1)树林里都有哪些动物出来玩了?
(2)你听了这首歌曲感觉怎么样?
(3)这首歌曲前后有变化吗?
2、第二次欣赏,感受不同音乐形象,创编熊的动作。
师: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再来仔细听一听。
提问:
(1)这首歌哪里有变化?
(2)怎样变化?
小结:前半部分的音乐节奏听起来很欢快,很多小动物在树林里玩的很高兴;后半部分的音乐节奏听起来怎么样?
3、第三次欣赏,用动作表现不同音乐形象。
师:我们跟着音乐一起表演吧!
小结:有些小朋友听着音乐把他开心的样子表现出来了,舞姿很优美;有些小朋友听着音乐一步一步地走得很沉稳、很缓慢,像一只笨重的熊。
(二)创编石头人的造型。
提问:
(1)熊出来干什么呢?
(2)它最喜欢吃怎样的食物?
(3)熊突然出现在树林里,小动物们该怎么办?
小结:有些小朋友真能变,变出了不同形状的石头人。
(三)介绍游戏玩法,愉快游戏。
师:这首歌曲讲的是熊与石头人的故事,等等我们来玩这个游戏。小朋友你们注意了,做游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介绍游戏玩法。
(1)前半部分熊还没出现时,你们可以跟着音乐做自己喜欢的动作,表现出你高兴、愉快的`心情。
(2)当唱到“要是小熊走过来,大家可别乱跑”时,小朋友就可以变成不同造型的石头人。
(3)记住石头人是不许动的,不管熊怎么动你都不可以笑、不可以动,不然就会被熊吃掉,被吃掉的石头人就淘汰回到座位上坐好。
2、愉快的游戏。
(1)第一次游戏,教师扮演熊、幼儿扮演小动物变石头人。
(2)第二次游戏,请一名幼儿扮演熊、引导其他幼儿合作变石头人。
(3)第三次游戏,变更游戏玩法引发持续兴趣。
①扮演熊的人在游戏时可根据乐曲中转强的音乐指示,在离开的中途突然回头寻找会动的人,以增强游戏的紧张感。
②音乐停止后,增加熊试探真假石头人的动作,培养幼儿自控能力。
评价:幼儿互相交流合作变石头人的经验,培养幼儿自控能力。
四、活动延伸
师:小朋友们,今天你们玩的高兴吗?还想玩吗?我将熊的头饰投放到表演区,你们可以继续玩熊与石头人的游戏,想一想还有哪些玩法,可以玩得和今天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