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精选3篇正文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精选3篇

| 来源:网络整理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汇编(3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微课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1

教学设想:

《唐诗宋词选读》第十二专题是:“龙腾虎掷的稼轩词”。该专题有4首,2首教学篇目,2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篇目。本课要学的两篇,一篇是自读篇目,一篇是教学篇目。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

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

2、理解词的情感思想;

3、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

学习中以诵读为主,在多读中逐渐推进学生的领悟能力;配以适当的赏析题,引导学生走上探讨之路。

专题目标:

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能够初步了解辛弃疾词雄深雅健的艺术风格。

2、能够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苏轼、辛弃疾词的杰出成就、不同风貌。

3、。能了解典故的类型以及在诗歌中的作用。能够对诗歌中精警的名句进行鉴赏。

4、能够通过对诗歌意境(境界)的体验、鉴赏,了解意境的艺术魅力。

5、能够结合本专题的学习,尝试风景名胜联(或写景抒情联)的拟写。

本文目标:初步了解辛弃疾的词风,赏析词中的意境。

教时设置:1教时

过程:

一、导入

南宋还有一位大文学家,就是辛弃疾,前人曾有人称他为“词中之龙”,说他的词是“龙腾虎掷”。辛弃疾最大限度地开拓了词的境界:在内容上,包罗万象,如万花竞春,尤以气入词,充满狂放精神;表现方式上以文入词,用以抒情,用以咏物,用以说理,进一步解放了词体;语言上熔铸百家,为我所用,五光十色,光怪陆离;风格上亦刚亦柔,亦庄亦谐,其繁富多样为两宋其他词人无法比拟。今天我们学他的两首词《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二、教学《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

1、朗读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2、看注解,补充了解作者和背景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辛弃疾在政治上,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一生郁郁寡欢,不得志。所以,他用诗词来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他的词充满一股豪放的阳刚之气,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写这首词时,作者驻节赣州,常来往于皂口,这是一次在皂口一墙壁上的题字。

3、根据诗词的特点,合理想像,理清全词大意

(郁孤台下赣江的水清澈呀,有谁知这里面落入了多少背井离乡人的泪。面向西北眺望故都,可惜有无数座山遮挡。

青山再高,也遮不住滚滚东流的江水。傍晚行于江边,正让我惆怅,岂知又闻深山里传来了鹧鸪的啼声。)

4、赏析(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准备班级发言)

(1)前人评价这首词的手法是“借水怨山”,试加评说词中的山和水这两个意象和情感。

(上片寓情于景。前两句以虚笔写“清水”,带出一个“泪”,表现山河破碎的.憾恨,后两句写对故都的眺望,引出山的遮挡,表现对旧都故国的无限思念,以上,在情感上是抑。下片前两句借山说水,渗透出出一股豪放之气,在情感上是扬;后两句又借眼前之景,一边是江,一边是山,一像一声,渲染出内心深处的“愁”,又是抑。)

(2)“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一句,现在常常被引用,说说这句在本词中的含义和现在引用的含义。

(本词中的含义:青山再高,也遮不住滚滚东流的江水;国家虽然残破,但我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不变。现在引用的含义:客观规律不可抗拒,历史毕竟要发展,表达一种哲理。)

5、背诵。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2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背诵此词。

2、深入感受词人笔下的江南美景(美在何处?)。

3、理解词人笔下的江南美景与思乡之情之间的关系。

重难点目标1,2(重点)目标3(难点)

学法指导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从景、情的角度切入这首词。理解词人是如何写景的,又是怎样言情的。景与情又有怎样的关系。在谈及这首词的情感时,能知人论词。

【诱思导学】(预习展示内容)

一、形式认读《菩萨蛮》(注意韵脚)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游人只合江南老应该2、春水碧于天比3、垆边人似月旧时酒店用土砌成酒瓮卖酒的地4、皓腕凝霜雪洁白5、还乡须断肠一定,应当

三、内容理解

1、请从词作第一、二句中挑选一个合适的短语概括韦庄《菩萨蛮》所写的内容。

答:江南好

2、江南具体好在哪里?(请用词作中原有的句子回答)

答: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四、思考:“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江南美女那么多,词人为什么偏偏提到“垆边人”?(垆边有家的感觉,貌美的垆边人唤起了他美好的回忆与思念。)

学生感悟

【预习展示】(我敢我能我行)

【合作探究】

1、(江南之美)“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这幅江南美景图,美在何处?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答:碧水阳春(视听结合),美酒佳人(月与雪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

2、(故园之思)“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还乡为何一定要到老?还乡又为何断肠?

答:人到年老会特别思念故土。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当时正处在唐朝将灭之际,中原地区烽火连天,今若还乡,目击离乱,只令人断肠,故惟有暂不还乡,以待时定。

3、(江南之美与故园之思)作者对江南的热爱与他对家乡的思念又有什么关系?

答:碧水阳春,美酒佳人,最终仍然难以消除根深蒂固的“还乡”之意,正如王粲《登楼赋》所言“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江山信美,而不是我的故土,我也不愿久留,中国还有句老话:“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词人以乐景写哀情,更觉沉郁深挚。

【达标反馈】

一、自我检测

1、赏析此词,选择不正确的答案(C)

A、词的.开头就点名“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借他人对江南的赞美和断然劝留的口吻,突出江南的好处。

B、“春水碧于天”,不但形容了春水的颜色,言外尚有水面开阔,明净,倒映着整个蓝天白云的美丽意境在。写江南景色之美,“画船听雨眠”,写出江南春季多雨,那就不妨安稳地躺在画船中,听着雨声人眠,写得悠闲之至。

C、“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侧面描写江南酒垆卖酒的女子光彩照人,卖酒时攘袖举酒,露出的手腕白如霜雪。词中这两句前句是总写,后句是特写。

D、“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江南的生活太值得留恋,正当年华,回去岂不要日夜思念而肝肠寸断。表面上写得很旷达,而其中却是对故乡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感情。

2、有感情背诵此词

【学后小结】

【拓展延伸】请同学们课后搜集韦庄的其它四首词,进行比较阅读,深入理解其故园之思。

老师我想对您说:

【预习作业】《张中丞传后叙》诵读文章(字音、句读),把握其结构,合作解决字词。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3

教学目标

1、把握韦庄疏朗秀美、明白晓畅(“显而疏”)的语言特点。

2、体会由情到景,由景到情,景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3、理解花间词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

教学重难点: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是白居易赞美江南的名句,今天我们来欣赏花间词派代表作家韦庄赞美江南的词作《菩萨蛮》,比较鉴赏两人词的不同风格特色。

二、关于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人。此前曾漫游各地。曾任校书郎,左补阙等职。后入蜀,为王建掌书记。王氏建立前蜀,他做过宰相。终于蜀。他的诗都很著名,诗极富画意,词尤工。与温庭筠同为“花间”重要词人。长安的长篇叙事诗《秦妇吟》,影响极大,被称为“秦妇吟秀才”,著有《浣花集》

2、关于花间词派和婉约派的区别

后蜀赵崇祚收录了温庭筠、欧阳炯、韦庄等十八位词人的作品凡五百首编成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总集,取名《花间集》,后人将这十八位词人的作品称为花间词。词的题材,十之八九为花间月下,男女之情,其他尚有些咏史征戍、行旅写景之作。风格以辞意婉约,香软秾艳为主,史称花间词派。北宋词家,如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人,上承花间词,去其香软浮艳,以蕴藉雅正见长,语言秀丽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

婉约,是宛转含蓄之意。

3、背景介绍

《菩萨蛮》是韦庄避乱在南方写的一组词,《菩萨蛮》共五首。主要歌颂江南水乡的景色和人物的秀丽以及对家乡的思念。

二、阅读下面这首《菩萨蛮》,回答(1)—(2)两道小题。

菩萨蛮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注①]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注②]似月,皓腕凝霜雪[注③]。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注]:①合:应当。②垆边人:酒家女。③霜雪:形容女子手腕白皙。

(1)简要概括:词中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江南好”?

(2)客居他乡的人总是为思乡之情所苦,这首《菩萨蛮》却写道:“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试分析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1)“春水碧于天”,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景色(风景)美。(或: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秀色)“画船听雨眠”描绘了江南人的生活(情趣)美。(或:描绘了悠然自得的情趣)“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写出了江南的人美。【答对每1点得1分】(2)久居他乡的人都会思念家乡,作者却说,不到老的时候就不要回乡,否则会因为过早离开江南而遗憾、惆怅,从侧面表达了对江南极度的'赞美和留恋之情(此处答案有待商榷)。

三、诗句赏析

1、“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这两句意思:人人都说江南好,确实如此,到江南来作客的人应该在这儿住上一辈子。

小结:这两句抒情。韦庄是北方人,在中原一片战乱中来到了江南,而在江南韦庄只是一个游人客子,却想在江南终老,这里既沉郁委婉地表达了有家不能归的苦衷,也由衷地表达了词人对江南水乡的依恋之情。

2、“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这两句意思是:江南春水澄澈,比蓝天更蓝碧,在这碧于天的江水上,卧在画船之中听那潇潇雨声,这种生活比起中原的战乱,是何等的闲适自在啊。

小结:这两句写景。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风景和江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3、“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炉边卖酒的少女像像月亮一样美丽,手腕洁白得像凝满了霜雪。

小结:这两句写人,赞美了江南窈窕美丽的女子。

4、“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须:必定。断肠:形容非常伤心。

其意思是:年轻人未老时还是不要回乡,若是回乡一定会使你伤心断肠。

小结:这最后两句是抒情,抒发了想回故乡勒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苦衷。

这抒情体现了花间词特点,虽直抒胸臆,却又婉转含蓄,饶有韵致。说“莫还乡”实则正由于想到了还乡。他没有用“不”字,用的是有叮嘱口吻的“莫”字,表现出了一种极深婉而沉痛的情意,你想还乡,而现在没有老,不能还乡,表现了对故乡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苦衷。后面说“还乡须断肠”,这正是别人之所以敢跟你说“游人只合江南老”的理由,因为你回到那弥漫着战乱烽火的故乡,只会有断肠的悲哀。讲到这里再回头看“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就会明白陈廷焯为什么赞美韦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了。

四、全诗主旨意境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的风光美和人物美,既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水乡的依恋之情,也抒发了诗人飘泊难归的愁苦之感。

五、艺术特点

在谋篇布局上,上片开首两句与下片结尾两句抒情,中间四句写景、写人。全词写得情真意切,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具体特点是:

1、语言疏朗秀美、明白晓畅。

2、抒情直抒胸臆,却又婉转含蓄(陈廷焯:“似直而纡,似达而郁”)

3、写景写人纯用白描,却又清新明丽。

六、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