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5篇)正文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5篇)

| 来源:网络整理

【必备】小学语文教案集锦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劝说别人不要做有损于公共利益的事情,说话有礼貌。

2、关心身边的事情,勇于表明自己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说出这两件事情的做法为什么不好,该怎样劝说。

三、教学准备:

课件、损坏公共利益的图片。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以题激趣

1、揭示话题:这样做不好。读题。

2、质疑:说说你想知道什么?

(二)、了解图意

图上讲了一件什么事?(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三)、讨论、交流、评议

这样做为什么不好?你怎么劝说他们不要这样做?

(1)自己练说。

(2)师生角色交流。

老师承担阿姨的角色,学生承担劝说者的角色。如:

生:阿姨,不要让水龙头的'水不停地流。

师:水多了,菜洗得干净。

生:这样做不好。

师:没关系,水多得很,用不完。

过渡:阿姨不听你的,怎么办呢?再想想办法,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

(3)评议:为什么阿姨不听劝说?要怎么说阿姨才会接受我们的意见?

(4)相机引导,明确怎样劝说最有效:劝说时要讲出道理,讲话时态度大方,有礼貌,采用温和的语气。

过渡:同学们再想想,这样做为什么不好?怎样劝说他们不要这样做?把你的好办法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每组准备推选两位代表汇报,一人说一幅图。

(5)分组讨论。

(6)全班交流。在交流中使学生认识到:在草地上踢足球会伤害小草,破坏环境,影响别人休息。开着水龙头洗菜太浪费水,而水资源是有限的。

(7)评一评。学生互评,教师提醒学生多发现同学的优点,给予肯定。对说得好或说话有进步的同学,给予肯定。

(四)、表演

1、每组选一幅图演一演。联系实际,注意劝说的语言、方法、态度、语气等,可以加上被劝说人的语言和动作。

2、汇报表演,评评哪组演得好。

(五)、联系实际,扩展延伸

同学们,平时,你们是否看到过好像这样不好的事?

1、学生举例。如:用小刀在树上刻字,把衣服晾晒在树上,攀折树枝,往稻田里扔石头,等等。

2、学生分组交流:遇到这种事,你们应该怎么做?

3、各组选送代表在班上交流。

4、设置情境,演一演。

5、评议、总结。鼓励学生在学校、家里发现不该做的事大胆劝说。

六、作业布置:向爸爸妈妈说说“这样做不好”的事情。

七、板书设计: 这样做不好

八、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介绍孟子资料: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

⑴谁学下棋?

⑵怎么学下棋?

⑶学得结果怎么样?

⑷《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5.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118页至120页。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懂得做错了事就要改正,做个诚实的孩子。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能回答“思考,练习”中的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二.指导自学。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特别注意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正音:散,惹,渣,坚。

2.容易写错的字:惹,或,郊。

3.理解词语:

郊外:城市外面的地方。

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

可惜:值得惋惜。

欢蹦乱跳:形容健康、活泼、生命力旺盛。

诚实:言行跟内心思想一致,不虚假。

4.朗读课文,正音。

四.默读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讲读第一自然段。

1.在上一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大意。请打开课本第118页,请大家小声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你可以用笔画一画。

2.全班讨论:第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非常惹人喜爱。列宁非常喜爱它们。)

板:惹人喜爱

3.课文是怎样说灰雀惹人喜爱的?

出示句子:

(1)它们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非常惹人喜爱。

(2)它们在枝头唱歌,惹人喜爱。

问:哪个句子更能写出灰雀惹人喜爱呢?(引导学生说出有了这两个词语,句子就更加具体、更加生动,更能写出灰雀惹人喜爱。)

4.指导朗读句子(1)。

5.灰雀这么惹人喜爱,课文是怎样说列宁非常喜爱它们的?

板:列宁每次……都要……经常带……

二.讲读第二自然段至最后。

1.师:灰雀这么惹人喜爱,列宁非常喜欢它们。课文还写了哪些人喜爱灰雀?

板:男孩

2.仔细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至最后,特别是小孩说的话。

思考: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后来到哪里去了?又是怎么回来的?你是从课文哪些句子里看出来的?

3、全班讨论:

(1)灰雀后来到哪儿去了,你从哪些句子看出?

①男孩说:“没看见,我没看见。”

②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③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④“一定会飞回来!”男孩坚定地说。

板:“没看见”

(2)灰雀又是怎么回来的,你从哪些句子看出?

①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

②“一定会飞回来!”男孩坚定的说。

板:“一定会飞回来”

(3)男孩为什么把灰雀放回来?(引出列宁自言自语的话。)

出示句子:

①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②列宁说:“多好的`灰雀呀,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问:哪个句子更能写出列宁发现那只灰雀不见了,觉得很惋惜?(引导学生说出第一句更能充分体现列宁非常喜爱灰雀)

指导朗读句子①

4.指导朗读对话。

(1)同位分角色练读。

(2)指名分角色读。

(3)全班按男女生分角色读,老师读叙述部分。

5.小声自由读第十一至十三自然段。

(1)思考:课文是怎样写灰雀回来的?为什么说男孩是个诚实的孩子?

板:果然。

(2)四人小组讨论:为什么说男孩是个诚实的孩子?

6.质疑。

7.总结全文。

这个小故事写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感动教育了男孩,使男孩主动送回灰雀,告诉我们有了错误承认了,改正了,就是诚实的孩子。

板书计划:

灰雀

惹人

喜爱

列宁

男孩

每次……都要……“没看见”

经常带……“一定会飞回来”

可惜

果然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看懂图意,读懂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朗读的同时,受到爸爸、妈妈、尊敬长辈的教育。

教学重点:

1.看懂图意,读懂课文内容。

2.朗读课文,受到爱爸爸妈妈的教育。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一、谈话导入

你们的爸爸妈妈都很爱你们,对吗?那么你们爱爸爸妈妈吗?你们平时是怎样爱爸爸妈妈的呢?今天我们学习课文第1课,看看书中的`这样小朋友是怎样爱自己的爸爸、妈妈的。

板书课题:1.爱爸爸妈妈,请同学齐读课题。

二、指导看图

1.实物投影出示第一幅图,让学生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她们在干什么?他们的表情怎么样?

2.学生看图,教师读课文第一段,一边读一边指着图上相关内容。

3.出示第二幅图

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时间?他们在干什么?

4.请认字多的同学读第二段,再请一名学生用教鞭指图中相关内容。

5.请同学照图再说说。

三、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画出生字和会认的字,借助拼读多读几遍。

2.抽读生字卡片。

3.同桌同学互读课文,纠正读音。

4.指名读,教师指导学生标出自然段和句子。(2个自然段,每段两句话)

四、细读课文,理解句子。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第一段

(1)提问:这两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时间?妈妈在干什么?田方是怎样做的?“早晨”是指什么时候?早晨当妈妈扫地的时候,田方看到了想到了什么?田方是怎么做的呢?

板书:早上妈妈扫地,田方擦桌子

(2)讨论:看图说说为什么妈妈笑了,我也笑了?

(3)教师范读指导,注意读出句子的停顿和重音。

(4)学生感悟,体会练习朗读。

(5)指名读,其他同学说说哪儿读得好!哪儿读的还不太好?

3.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两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时间?从哪儿看出来的?

(3)爸爸在干什么?这时田方是怎么想的?又是怎样做的?

板书:晚上爸爸看报,田方送茶。

(4)为什么爸爸笑了,田方也笑了。

(5)学生自己照着学习第一段读的方法,再读第二段。

(6)同学互读,相互指导。

(7)指名读,然后评议。

4.出示句子。

(1)妈妈笑了,田方也笑了。

(2)爸爸笑了,田方也笑了。

通过读两个句子体现“也”的意思。还可以让学生用“也”练习说一句话。

5.课文中田方的表现说明了什么?

板书:

6.说说你平时是怎样爱爸爸妈妈的?

五、小结

同学们刚才说了很多爱爸爸妈妈的事例,非常好!爸爸妈妈是我们的长辈,我们要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尊敬长辈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最后我们一起唱《世上只有妈妈好》,结束这节课的学习。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列宁由于仔细观察,善于联想分析而找到了养蜂人;懂得要细心观察周围事物,培养自己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

2、继续练习一边默读一边想。

3、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逐渐掌握一边默读一边想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教学具:

8号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

蜜蜂、引路、哪里、谈天、惊讶、观察、果然

二、揭示课题。

齐读课题。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三、学习课文。

1、默读全文,边读边看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整体感知。

(1)默读全文。一边默读一边想:

①列宁为什么要找养蜂的人?

②列宁找到养蜂的人了吗?

③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

④各在第几自然段写着呢?

(2)默读第二自然段,说说列宁为什么要找养蜂的人?

(3)默读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想:

①列宁在路上发现了什么?

②他为什么要仔细观察?

再默读课文。想一想:列宁为什么去敲那所小房子的门?

四人一组讨论:列宁为什么去敲那所小房子的门?

自读这一段的最后一句,边读边想:“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一句中“果然”表明了什么?

(4)朗读第三自然段。

读后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

(5)小结:列宁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了养蜂的人。

(6)默读第四自然段。

读后回答:养蜂人为什么惊讶地说?

“惊讶”是什么意思?

提问:

①列宁为什么说:“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②课题为什么是“蜜蜂引路”?

3、通读全文。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阅读的方法就是:一边默读一边想。

四、巩固练习。

1、按课文内容填空,再读一读。

(1)列宁想找养蜂人()怎样养蜂,可是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列宁就()去找。

(2)养蜂的'人看见列宁,()地说:“您好,列宁同志。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

(3)列宁笑着说:“我有(),是您的()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2、用“观察”写一句话。

①说说观察的意思。

观察:仔细察看(事物或现象)。

②练习用观察说一句话。

例:小明仔细观察蚂蚁是怎样觅食的。

夜晚,我仔细观察天空中的星星,终于找到了北极星。

春天来了,我仔细观察柳树是怎样发芽的。

③把说的句子写下来。

五、作业。

1、读一读,写一写。

蜜蜂、引路、哪里、谈天、惊讶、一所、派

当地、观察、往常、向导、果然、敲

2、、背诵第三自然段。

六、板书设计。

8、蜜蜂引路

花丛

列宁、亲自找、边走边看、观察

蜜蜂

养蜂的人、房子

七、课后小记。

语文教案-蜜蜂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