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一年教案【汇编6篇】正文

小学数学一年教案【汇编6篇】

| 来源:网络整理

小学数学一年教案精华【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一年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一年教案1

解:由a1=,得

例2:某商场第一年销售计算机5000台,如果平均每年的售价比上一年增加10%,那么从第一年起,约几年内可使总销售量达到30000台(保留到个位)?

解:根据题意,每年销售量比上一年增加的百分率相同,所以从第一年起,每年的销售量组成一个等比数列{an},其中

a1=5000,于是得到

整理得两边取对数,得用计算器算得(年).

答:约5年内可以使总销售量达到30000台.

例3.求数列前n项的和。

例4:求求数列的前n项的.和。

练习:教材第58面练习第1题.

三、课堂小结:

1.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当q=1时,当时,或;

2.这节课我们从已有的知识出发,用多种方法(迭加法、运用等比性质、错位相减法、方程法)推导出了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并在应用中加深了对公式的认识.

四、课外作业

1.阅读教材第55~57页;

2.《习案》作业十七.

小学数学一年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等比数列的定义;

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二)过程与能力目标

1.明确等比数列的定义;

2.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会解决知道,n中的三个,求另一个的问题.

教学重点

1.等比数列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教学难点

等差数列"等比"的理解、把握和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下面我们来看这样几个数列,看其又有何共同特点?(教材上的P48面)

1,2,4,8,16,…,263;①1,…;②

1,…;③④

对于数列①,=;=2(n≥2).对于数列②,=;(n≥2).

对于数列③,=;=20(n≥2).

共同特点:从第二项起,第一项与前一项的比都等于同一个常数.

二、新课

1.等比数列的定义:一般地,若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等比数列的公比,用字母q表示(q≠0),即:=q(q≠0).

思考:(1)等比数列中有为0的项吗?

(2)公比为1的数列是什么数列?

(3)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的数列存在吗?

(4)常数列都是等比数列吗?

(1)“从第二项起”与“前一项”之比为常数q;{}成等比数列=q(,q≠0.)

(2)隐含:任一项

(3)q=1时,{an}为常数数列.

(4).既是等差又是等比数列的'数列:非零常数列.

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1:

观察法:由等比数列的定义,有:;

;…………………

迭乘法:由等比数列的定义,有:;…;

所以,即

3.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2:

三、例题讲解

例1.一个等比数列的第3项与第4项分别是12与18,求它的第1项与第2项.

解:

例2.求下列各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例3.教材P50面的例1。

例4.已知数列{an}满足,(1)求证数列{an+1}是等比数列;(2)求的表达式。

练习:教材第52页第1、2题.

三、课堂小结:

1.等比数列的定义;

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变形式.

四、课外作业

1.阅读教材第48~50页;

2.《习案》作业十五.

小学数学一年教案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

(二)过程与能力目标

1.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其获取思路;

2.会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与前n项和有关的问题.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1.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理解、推导及应用.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等差数列前n项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有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等比数列的定义.

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3.{}成等比数列=q(,q≠0)≠0

4.性质:若m+n=p+q,二、讲解新课:

(一)提出问题:关于国际相棋起源问题

例如:怎样求数列1,2,4,…262,263的'各项和?

即求以1为首项,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的前64项的和,可表示为:

①2②

由②—①可得:

这种求和方法称为“错位相减法”,“错位相减法”是研究数列求和的一个重要方法.

(二)怎样求等比数列前n项的和?

公式的推导方法一:

一般地,设等比数列它的前n项和是

由得

∴当时,①或②

当q=1时,公式的推导方法二:

由定义,由等比的性质,即(结论同上)

围绕基本概念,从等比数列的定义出发,运用等比定理,导出了公式.

公式的推导方法三:

===

(结论同上)

“方程”在代数课程里占有重要的地位,方程思想是应用十分广泛的一种数学思想,利用方程思想,在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搭起桥梁,使问题得到解决.

(三)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当时,①或②当q=1时,思考:什么时候用公式(1)、什么时候用公式(2)?

(当已知a1,q,n时用公式①;当已知a1,q,an时,用公式②.)

三、例题讲解

例1:求下列等比数列前8项的和.

小学数学一年教案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等比中项的概念;

2.掌握"判断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常用的方法;

3.进一步熟练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性质及应用.

(二)过程与能力目标

1.明确等比中项的概念;

2.进一步熟练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性质及应用.

教学重点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性质及应用.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等比数列的定义及性质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等比数列的定义.

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3.{an}成等比数列

4.求下面等比数列的第4项与第5项:

(1)5,-15,45,……;(2)1.2,2.4,4.8,……;(3),…….

二、讲解新课:

思考:类比等差中项的概念,你能说出什么是等比中项吗?

1.等比中项:如果在a与b中间插入一个数G,使a,G,b成等比数列,那么称这个数G为a与b的等比中项.即G=±(a,b同号),则,反之,若G=ab,则,即a,G,b成等比数列∴a,G,b成等比数列G=ab(ab≠0)

例1.三个数成等比数列,它的和为14,它们的积为64,求这三个数.

解:设m,G,n为所求的三个数,有已知得m+n+G=14,,

这三个数为8,4,2或2,4,8.

解法二:设所求三个数分别为则

又解得

这三个数为8,4,2或2,4,8.

2.等比数列的性质:若m+n=p+k,则

在等比数列中,m+n=p+q,有什么关系呢?

由定义得:

,则

例2.已知{}是等比数列,且,求.

解:∵{}是等比数列,∴+2+=(+)=25,又0,∴+=5;

3.判断等比数列的常用方法:定义法,中项法,通项公式法

例3.已知是项数相同的等比数列,求证是等比数列.

证明:设数列的首项是,公比为;的首项为,公比为,那么数列的第n项与第n+1项分别

它是一个与n无关的常数,所以是一个以q1q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思考;(1){an}是等比数列,C是不为0的常数,数列是等比数列吗?

(2)已知是项数相同的等比数列,是等比数列吗?

4.等比数列的增减性:当q1,a10或0q1,a10时,{an}是递增数列;

当q1,a10,或0q1,a10时,{an}是递减数列;

当q=1时,{an}是常数列;当q0时,{an}是摆动数列.

思考:通项为的.数列的图象与函数的图象有什么关系?

三、例题讲解

例4.已知无穷数列,求证:(1)这个数列成等比数列;

(2)这个数列中的任一项是它后面第五项的;

(3)这个数列的任意两项的积仍在这个数列中.

证:(1)(常数)∴该数列成等比数列.

(2),即:.

(3),∵,∴.

∴且,∴,(第项).

四、练习:教材第53页第3、4题.

五、课堂小结:

1.等比中项的定义;

2.等比数列的性质;

3.判断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的方法.

六、课外作业

1.阅读教材第52~52页;

2.《习案》作业十六.

小学数学一年教案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

(二)过程与能力目标

综合运用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性质、前n项和公式解决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

进一步熟悉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的理解、推导及应用.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相关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2.数学思想方法:错位相减,分类讨论,方程思想

3.练习题:

求和:

二、探究

1.等比数列通项an与前n项和Sn的关系?

{an}是等比数列其中.

练习:

若等比数列{an}中,则实数m=.

2.Sn为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则是等比数列.

解:设等比数列首项是,公比为q,①当q=-1且k为偶数时,不是等比数列.

∵此时,=0.

(例如:数列1,-1,1,-1,…是公比为-1的等比数列,S2=0)

②当q≠-1或k为奇数时,=

()成等比数列.

评述:①注意公比q的各种取值情况的讨论,②不要忽视等比数列的.各项都不为0的前提条件.

练习:

①等比数列中,S10=10,S20=30,则S30=70.

②等比数列中,Sn=48,S2n=60,则S3n=63.

3.在等比数列中,若项数为2n(n∈N*),S偶与S奇分别为偶数项和与奇数项和,则q.

练习:

等比数列{an}共2n项,其和为-240,且奇数项的和比偶数项的和大80,则公比q=2.

综合应用:

例1:设等比数列{an}的公比为q,前n项和为Sn,若成等差数列,则q的值为-2.

解:

例2:等差数列{an}中,a1=1,d=2,依次抽取这个数列的第1,3,32,…,3n-1项组成数列{bn},求数列{bn}的通项和前n项和Sn.

解:由题意an=2n-1,故

Sn=b1+b2+…+bn

=2(1+3+32+…+3n-1)-n

=3n-n-1.

三、课堂小结:

1.{an}是等比数列其中.

2.Sn为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则一定是等比数列.

3.在等比数列中,若项数为2n(n∈N*),S偶与S奇分别为偶数项和与奇数项和,则.

四、课外作业

1.阅读教材第59~60.

2.《习案》作业十八.

小学数学一年教案6

教学目标

1.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1)正确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了解公比的概念,明确一个数列是等比数列的限定条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等比数列,了解等比中项的概念;

(2)正确认识使用等比数列的表示法,能灵活运用通项公式求等比数列的首项、公比、项数及指定的项;

(3)通过通项公式认识等比数列的性质,能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2.通过对等比数列的研究,逐步培养学生观察、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品质.

3.通过对等比数列概念的归纳,进一步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习惯,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等比数列是另一个简单常见的数列,研究内容可与等差数列类比,首先归纳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导出通项公式,进而研究图像,又给出等比中项的概念,最后是通项公式的应用.

(2)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和对通项公式的认识与应用,教学难点在于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

①与等差数列一样,等比数列也是特殊的数列,二者有许多相同的性质,但也有明显的区别,可根据定义与通项公式得出等比数列的特性,这些是教学的重点.

②虽然在等差数列的学习中曾接触过不完全归纳法,但对学生来说仍然不熟悉;在推导过程中,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观察分析猜想能力;第一项是否成立又须补充说明,所以通项公式的推导是难点.

③对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综合研究离不开通项公式,因而通项公式的灵活运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建议

(1)建议本节课分两课时,一节课为等比数列的概念,一节课为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应用.

(2)等比数列概念的引入,可给出几个具体的例子,由学生概括这些数列的'相同特征,从而得到等比数列的定义.也可将几个等差数列和几个等比数列混在一起给出,由学生将这些数列进行分类,有一种是按等差、等比来分的,由此对比地概括等比数列的定义.

(3)根据定义让学生分析等比数列的公比不为0,以及每一项均不为0的特性,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对比等差数列的表示法,由学生归纳等比数列的各种表示法. 启发学生用函数观点认识通项公式,由通项公式的结构特征画数列的图象.

(5)由于有了等差数列的研究经验,等比数列的研究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只需把握课堂的节奏,作为一节课的组织者出现.

(6)可让学生相互出题,解题,讲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等比数列的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推导并掌握通项公式.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类比、归纳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精神,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的归纳及通项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投影仪,多媒体软件,电脑.

教学方法

讨论、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给出以下几组数列,将它们分类,说出分类标准.(幻灯片)

①-2,1,4,7,10,13,16,19,…

②8,16,32,64,128,256,…

③1,1,1,1,1,1,1,…

高一数学等比数列前n项和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