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语文教案 > 语文教案(实用16篇)正文

语文教案(实用16篇)

| 来源:网络整理

语文教案集锦【9篇】精选(9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布置作业(1)

1.抄写生字。

2.学了这篇课文,你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会怎么做?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字,注意多音字“给”的读音。随文学习本课的关键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儿童和平条约的内容,体会儿童热爱和平的美好心愿,激发学生从小热爱世界和平的美好情感。鼓励同学们为世界和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儿童和平条约的内容,切身体会儿童热爱和平的美好心愿。

2、通过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憧憬世界和平的美好景象,激励学生为世界和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趣,揭示课题。

1、(板书:条约)同学们,你们知道“条约”吗?结合预习说说你对“条约”的了解。

2、解释“条约”:国与国之间签定的有关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权利与义务的文书。

3、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有趣的条约:儿童和平条约。(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鼓励学生读题质疑,部分解疑。

(1)儿童和平条约和其它条约有什么不同?

儿童和平条约不用强制别人执行,它表达的是全世界儿童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

(2)儿童和平条约签定的原因和时间?

1986年为联合国“国际和平年”。这一年,全世界围绕“和平”这一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其中之一就是签定一项公约——“儿童和平条约”。同年9月全世界儿童聚集在美国,分别代表本国儿童在条约上签字。代表中国在条约上签字的是11岁的小学生刘玲。

(3)儿童和平条约里都写了什么内容?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过渡:儿童和平条约里都写了什么内容?带着我们的好奇心走进课文。

2、根据自学提示,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把自己认为难懂的词句做上记号,联系实际想一想。

3、小组内互帮互学,交流自学情况。

4、分段指名读课文,集体正音。注意:多音字“给”在本课的读音。

5、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默读。要求:边读边想,条约有些什么内容?

(2)组内交流。要求:试着关上书说一说。

(3)指导学生概括条约内容:向往和平——珍爱和平、维护和平——创造和平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快速浏览课文,梳理课文条理。

2、交流:儿童和平条约字里行间都表达了儿童共同的心声,这心声是什么?(相机板书:和平)

3、过渡:我们初读课文便读出了全世界儿童的共同心声。如果再走进条约,细细品味,我们还能够体会出条约蕴涵的那份执着以及儿童维护和平的决心。下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条约。

四、指导书写

1、小组内自由识记、书写生字。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四课,知道了全世界儿童的共同心声:希望世界和平!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儿童和平条约》,去体会条约背后蕴涵的那份执着与真情。

二、入情入境,细读感悟

1、学习1——4自然段:向往和平

(1)过渡:和平,世界人民永恒的主题;和平,世界人民向往的生活;和平,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作为“我们世界的儿童,宣告未来的和平。”

(2)自由读1—4自然段,说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3)相机出示句子:“我们要消灭一切!”鼓励学生质疑:“这一切”指的什么?

(4)默读1——4自然段,勾画相应词语,小组交流:联系实际说说你对这些词语的理解。

(5)拓展想象:除了“战争”、“破坏”、“憎恨”等词语,“这一切”还可能指的是什么?(一切与和平相悖的事物)

(6)集体交流,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用朗读表达出来。(指导朗读)

(7)播放音像画面,教师激情渲染战乱场面:战火硝烟,肆意弥漫,无数轰炸机从人们的家园上空飞过,转眼间,城市变为废墟,到处是哭泣和呼喊,人与人之间充斥着冷漠、恐惧和憎恨。多少人在战争中失去家园,多少亲人不得不面对生死离别!看到这样一个动乱的年代,你在想什么?想说点什么?(消灭“这一切”,世界渴望和平、向往和平)

(8)情感朗读。可以引读。

2、学习5——9自然段:珍爱和平、维护和平

(1)过渡:消灭一切与和平对立的事物,这个世界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切换画面,用心发现和平的世界给予我们的恩惠吧。

(2)点读5——9自然段,其他学生思考:和平世界是一番怎样的'景象?我们是怎么做的?

(3)指导读句子,感受和平带给我们的幸福生活。

(4)我们将共享富饶的大地、保卫美丽的天空以及保持河水的洁净,这既是和平世界给予我们的恩惠,更是赋予我们的义务和责任。带上我们的这份责任心齐读5——9自然段。

(5)拓展联想:除了人类这些赖以生存的美好环境,和平的世界里,我们还可以拥有什么?又会有什么责任和义务呢?仿说句子:(谁)给予我们(什么)———我们将(怎样做)

3、学习第10自然段:创造和平

(1)承上启下:没有战争,处处鸟语花香、欢声笑语,那是一个多么美好、和谐的世界啊!人们的生活幸福而舒适,心情开朗而豁达。让我们为了和平、为了现在的和平、永久的和平、大家的和平而努力吧!

(2)自由读第10自然段。思考:我们不仅有享有和平的权利,同时也有维护、创造和平的义务和责任,为了世界和平,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3)只有我们共同携手,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才能创造一个和平的世界!让我们加入和平志愿者的行列,叫响我们的和平口号吧!齐读第10段。

三、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过渡:远离战争,珍爱和平、创造和平,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请同学来说说学习本课的收获。

2、小组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背下来。

3、介绍一篇诗歌《放飞和平》,读一读。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搜集一些有关呼吁世界和平的文学作品,读一读,或者办成小报。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zh ch sh r”四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能正确书写。

2、能准确拼读“zh ch sh r”和带调韵母拼成的音节。

3、学会“zhi chi shi ri”四个整体认读音节。

教学重难点

区别声母“zh ch sh r”和整体认读音节“zhi chi shi ri”,理解它们各自的不同用处,为今后能正确拼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卡片认读:z c s这三个字母叫什么?zi ci si呢?发音时要注意什么?(发音时,舌头是伸直的,舌尖抵住上齿背后。)

2、拼读音节:板画苹果树,在苹果上分别填上zá cì sǎ sī sū zé cù zǔ cā等音节,做摘果子游戏。

(二)明确教学目标。

今天继续学习四个声母和四个整体认读音节。发音时要把舌头轻轻翘起来,看谁最先学会。(教师手心向上,指尖稍稍翘起。)

(三)教学zh ch sh r四个声母,及其相对应的整体认读音节。

1、教学zh和zhi。

(1)看插图说话引出zh:谁坐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听话说话:妈妈坐在椅子上织毛衣。)

织毛衣的“织”读得轻又短就是声母zh。板书zh

(2)教师范读,讲解要领:舌尖平伸,抵在上齿背后,我们叫它“平舌音”。今天学的声母发音方法与它们不同,要把舌尖翘起来,我们叫它“翘舌音”。

(3)z—zh对比读,zh比平舌音的z多了什么?“h”在这儿不念h,也不能和前面的z分开,z和h在一起表示读时要把舌头轻轻翘起来。

(4)声母zh读得轻短些,整体认读音节zhi要读得响亮些、长些。zh—zhi对比读。

2、从扶到放,学习声母ch sh和整体认读音节chi shi。

(1)出示插图:图上画着谁?他在干什么?(丁丁坐在椅子上吃红苹果。)

(2)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h这把椅子在翘舌音中表示发音时要把舌尖轻轻翘起来,顶住硬腭前部,请大家准备好,把舌尖轻轻翘起来,读ch。(示范发音,发ch时是要送气的。)

(3)怎么记住ch的字形呢?(c加椅子ch ch ch )

(4)谁会念s后面有翘舌音标志h的`声母(指sh)?

(5)出示插图:小狮子站在什么地方?“狮”的声母就是sh。开火车读准sh音。

(6)出示整体认读音节zhi,指名读。出示:zhi chi shi,想一想后面两个应该怎么读?(读得又响又长。)

(7)对比读:zh—zhi ch—chi sh—shi

3、教学r和ri。

(1)出示插图:图上画着什么?小苗为什么会发芽?(小苗在太阳的照耀下,发出了嫩叶。)太阳照耀大地,太阳用一个字说是→日,日读成第一声,再轻短一些,就是声母r,板书r。

(2)教师示范读、领读、齐读、开火车读。

(3)怎样记住r,教顺口溜:一轮红日r r r,小苗发芽r r r。

(4)r—ri对比读。

(四)指导书写,并书空。

声母zh ch sh是两个字母组成的,书写时要靠拢。

(五)练习zhi chi shi ri的四声,并带着词语读。

(六)巩固练习。

(七)小结。

这节课,小朋友们都学得很好,我们又学会了四个声母和四个整体认读音节。

一、复习巩固(4)

1.复习生字并组词。

2.出示课后练习,学生完成练习,集体反馈。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本课是小学语文第六册(语文A版教材)第三单元最后一课。在现行同期语文教材中,它同时被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和苏版语文教材编为五年级选读文。所以我觉得本文与三年级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理解水准均存在较大距离,教学中将会有较大难度。于是,我把本课教学分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将课文读通、读顺,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并学完第一自然段;第二课时,重点探究长廊的“三绝”;第三课时,重点探究长廊的画。

教学目的:

1、了解长廊“三绝”,感受其高超精湛的建筑技艺,唤起民族自豪感;

2、通过具体的朗读指导,培养学生的语感,学习课文精妙的遣词造句和语言表达;

3、通过简笔画,帮助学生把文字换化成画面,培养空间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我们这节课来继续学习第12课。(板书课题)上节课,我们通读了全文,知道了在颐和园里,最著名的景致就是它那奇特的长廊,而且,还学习了课文的第1自然段。在这一节课中,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去颐和园的长廊看看,认真地研究那举世闻名的长廊。(在课题中的“廊”字下画着重线。)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看到课文的第2自然段,从中找出一个写出了长廊建筑特点的词,并在这个词下用圆点作标记。谁来说一说,你找到的是哪个词?(生说:精美)

2、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准备好,快速地默读课文的第2到第5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写出长廊的精美的?好,开始。(生读)

3、生说“三绝”,师板书:造型、位臵、结构。划“绝”。释:指水平或程度达到极点。

4、小结:课文的第2到第5自然段先从整体写出了颐和园长廊“精美”的特点,然后,又分别从造型、位臵、结构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描写。这种结构是一种最常见的结构方式,谁记得?(生:总分结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步学习、研究颐和园长廊的“三绝”吧。

三、学“造型绝”

1、请小朋友准备自由地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读完以后告诉大家:你读懂了什么?(生读)

2、生说(相机板书:全长728米)和体育老师一起认真目测过,728米就是两个从新华书店到学校门口的距离。(用线条表示蝙蝠,划)

3、用“因为……所以……”等因果关联词说“造型绝”,理解巩固这一层的主要内容。

四、学“位臵绝”

1、指名读,思考:颐和园长廊的位臵怎样绝?

2、生答相机画简笔画

①方向标识,学科协同;

②北面万寿山;③南面昆明湖)

3、这样的位臵,让颐和园的长廊里冬暖夏凉,真是太舒服了!

4、指导朗读。

①提出要求:就让我们用舒展的语调,美美地读一读这几句话。请小朋友认真听老师语气的提示,仔细看书,读出课文中相应的句子。

②引读

师:颐和园长廊建筑的第二绝是什么?

(生读)

师:那就让我们来看看长廊的位臵吧。它的北面紧靠什么山?

(生读)南边面对的呢?

(生读)这山、这湖调节了这里的气候,所以,这里的冬天——

(生读)夏天呢?

(生读)因此,就算夏天天气再热——

(生读)

师:凉风习习,轻轻吹去脸上的热汗,多么惬意!

5、刚才读的是从气候上看。那么,如果从环境上看,颐和园长廊的建筑又怎样呢?

(生说)

6、请小朋友闭上眼睛,跟着老师的引导想象一下昆明湖上的美景吧。湖水清凌凌的,湖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一阵微风吹来,水波荡漾,在阳光下,湖面像是撒了一层闪亮的金子。看,湖边的.小树倒映在湖中,湖上的小桥倒映在湖中,流连忘返的游客的身影,也倒映在湖中!(稍停,生睁眼)

7、美吗?(生答)所以,我们的课文才会这样描写呀。好,就让我们一起来把这段话读完吧。(生齐读“从环境上看”至段末,师相机在“昆明湖”南北画水纹)

8、在不同的季节里,我们站在颐和园的长廊上,能看到两侧哪些不同的景色?小朋友都来想象一下,并且说给大家听。 当春风轻拂,春雨淅淅沥沥地下起来,小树—— 当盛夏来临,昆明湖中传来阵阵蛙鸣—— 当秋风吹来,落叶沙沙—— 当严冬已至,漫天飞雪——

9、小结:只要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在长廊行走时,你就能发现这些美景!

五、学“结构绝”

1、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研究颐和园长廊“结构绝”的特点。长廊本身结构“绝”在哪儿?请小朋友听老师朗读,边听边标记你认为最绝的一句话。(师范读,生标记)

2、生交流,汇报

3、释义 “竟”:竟然,意想不到,出乎意料 理解“精湛技艺”

师:这样精湛的艺术,这样灿烂的艺术,这样辉煌的艺术,是来自谁的双手?(生据原文回答)

师:是的,来自我们的先辈,来自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作为他们的后代,我们真是为此自豪,为自已是个中国人而骄傲!

4、指导朗读第4段最后两句(指名读;板:273间,一景一画;读后评析点拨)

要点

“273间”:读数字发声要特别清晰;

读“一”字注意变调:yì景yí画;

最后10个字是诗一样的语言(板:人在廊中走,景在身边移)

让我们用吟诵诗歌的方法有感情地读一读!(生试后简评:抑扬顿挫)

我们来把最后两句读三遍。第一遍请一、二大组小朋友读;第二遍请三、四大组小朋友读;第三遍请全体小朋友一起读。请大家注意老师语气的提示,仔细看书,读出自豪的感情。

开始

(师引)颐和园长廊一景一画,让人感到——(生一、二组读)

(师引)颐和园长廊变化和谐,让人感到——(生三、四组读)

(师引)哎呀,颐和园长廊真像仙境一样!让人感到——(生齐读)

5、长廊不仅本身“结构绝”,它在颐和园的整体结构中,还起到了十分特殊的作用。请小朋友一边思考,一边轻声地、自由地读这个段落。(生读)

释义

▲“中轴线”、“平分”,指简笔画,看图明义;

主旋律:文中指长廊是颐和园的最主要景点,游览颐和园,必游长廊;

▲典范:(板)

▲知名度:试问,稍微有一点园林知识的人,有谁会不知道颐和园的长廊呢?

6、朗读展示:读出自豪之情

六、总结

多么奇妙的设计,多么精美的长廊,多么伟大的建筑啊!这节课,我们通过认真研究,知道了长廊的造型、位臵、结构特点,让我们寻找一切可能的机会,把研究所得介绍给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下课)

板书设计:

颐和园的廊与画

三绝 画奇 举世罕见 艺术杰作

三、指导写字(6)

1.出示要写的汉字,指名认读并组词。

2.集体认读,巩固认知。

3.指名说说怎么记住这些字,书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什么,以及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教师总结。

5.学生写字,教师巡视辅导,提醒“双姿”。

6.简单的评析。

语文教案 篇7

一、单元教学目标:

1、能带着美好的情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

2、能品赏散文精彩生动的语言,加以点评与积累,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

3、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力求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

4、能培养细致观察的能力,学会抓住景物特征状物抒情的写法。

5、能以多彩四季为背景,确定各种主题并展开相应的探究活动。

6、能积极参与说话活动,使语言具有针对性,有吸引力,打动别人。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春》2课时

《三峡》1课时

《济南的冬天》2课时

《夏》1课时

写作3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专题交流或语文活动1课时

单元专题小结1课时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描写大自然的。色彩斑斓的大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悦。这些作品不但描绘了迷人的景色,而且蕴涵着作者真挚而又浓烈的情感。色彩明丽、诗意盎然的《春》就是一曲春的颂歌;《济南的冬天》,山美,水美,树美,雪美一切都充满了诗情画意;《三峡》篇幅虽短,却充溢着对大自然的叹服和赞美之情;《夏》用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赞美作者心目中黄金的夏季。《古代诗歌四首》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精美的景物描写、独特的思想感情,让我们与诗人同喜共悲。

学习这个单元要指导学生欣赏美的景物,体会美的情感,品味美的语言;培养他们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以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本单元的诗文文质兼美,是绝佳的朗读材料,要在朗读中体味感情。

本单元的写作目标是要求学生带着对大自然的爱与敬畏,走近大自然,去观察,去感受,把观察到的景物和内心的感受写出来,具体、生动,就会是一篇感染人的好文章。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确定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第一块:

明确单元专题含义(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后反思)

1导语:明确任务听讲

2布置活动:让学生阅读单元提示阅读、做好批注。教后反思

3布置活动:谈谈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准备35分钟,然后口头作文,注意要说出真实而独特的感受,若能情景交融就更好。讨论,结合阅读提示,谈谈自己对四季的理解。

第二块:

了解单元大概内容(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后反思)

1导入: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还可以延伸到发展性评价手册)明确任务

2巡视、指导浏览目录、课文

3布置讨论:本单元的内容结合你的兴趣、爱好及你的理解确定一个专题内容作为本单元的探究问题。(如探究中外文学作品春夏秋冬所蕴涵的生活哲理等等)讨论、组建学习小组

第三块:

确定单元活动方案(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后反思)

1布置学生商定单元的活动主题及计划(活动要有广泛性和趣味性要结合单元专题,如从四季中选取感兴趣的专题,收集各方面的材料,编制一期春意常在、冬日浪漫、秋日私语等为主题的壁报或网页、组织一次散文朗诵会等。)讨论、交流

第四块:

学习评价(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后反思)

(一)出示评价内容:

1、你对大自然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吗?

2、你有自己的专题吗?

3、本节课你发言了吗?(组内或班上)

4、你能品味散文中优美、诗化的语言并做了一定的摘抄吗?

5、你有自己的学习伙伴和小组吗?

6、你参与了以多彩四季为背景的探究活动吗?自我反馈

(二)小结:自我小结、评价。

十四、春

朱自清

教学目标

①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

②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③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课前准备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设计:一课时

一、整体感悟

①导入新课(大屏幕出示春的六幅画面,打乱次序。)

屏幕上这一幅幅的'画面,让我们在美丽的春光中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动。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迤逦的景色的云海中起伏飘荡。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所描绘的景物就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春》,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的。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②感知内容

a.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朗读中教师正音,学生圈点。

b.感知性朗读,朗读时记住课文内容,并将大屏幕上的画面按课文内容的顺序重新排列,从而理清文中的思路。

勾勒轮廓:(板书或投影)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盼春绘春{春风图风唱春}颂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二、研读与赏析

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

①潜心精读:

[问题组]

a.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

b.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好词好句)

c、读一读,读出情。

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论发言。全班讨论回答,明确上述问题。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一题,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

[明确]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字用得好,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而出的挤劲。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偷偷地要轻读,将钻换成长或蹿就平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了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读时第一个字重读,后两字要轻。将嫩嫩的,绿绿的放回原来应在的位置,作比较朗读,体味其不同的效果。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是一种温暖、亲切、慈爱、是一种幸福,并含有深情的感觉。

课文最后三段的三个比喻句,总写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

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春风是无形的,是难以描绘的。作者娴熟地从触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五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

学生还可以找出多处去理解、品味、鉴赏、朗读。

[教师小结]

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文章开头写盼春,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终于拟人,体现了结构的美妙和严谨。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作者向往春天、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是不可多得的美文。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脉搏,调集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去朗读全文。

②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可以小组展开朗读竞赛,学生可以互评。看画面朗读,背诵。

三、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a.阅读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b.面对着这大好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

c.你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

(学生讨论后,可以向老师质疑,可以向同学提问,以形成对文章的进一步学习与探讨。)

[明确]

作者笔下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如同一幅幅细致的工笔画,侧重描绘的是自然界之春;而迎春图则是集中笔墨描绘了人勤春早之春。作者像是一位丹青高手,通过细致观察,用心灵,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物,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进一步揭示了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

②拓展延伸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的诗文互相交流。

四、作业:

1、《我看秋天》,仿照《春》写一篇作文,字数600以上。

2、整理所收集的关于春的诗文。

3、练习:一、三

五、教后反思:

十五、三峡

郦道元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激情。

教学重点:

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学习抓特征写景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激情。

教学内容和步骤

、导入新课: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

如果你曾去过三峡,可能会因那两岸倒江悬崖峭壁而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能会因江面上飘浮着的白色垃圾而忧虑人类环境的污染,还可能会因新建的三峡工程而惊叹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你也许会让思绪倒流,追溯三峡的过去,想睹她在历史上的真容。学习了郦道元的《三峡》之后,我们将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二、初读课文:

对照注释,小声自由朗读,初步理解文句。

1、正音:

阙(quē)叠嶂(zhàng)曦(xī)月襄(xiāng)陵沿溯(sù)素湍(tuān)绝巘(yǎn)长啸(xiào)属(zhǔ)引哀转(zhuǎn)

2、全班齐读课文一遍。

三、研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间停顿。老师于疑难处点拨,或让学生探讨。

朗读停顿为训练重点。

第1自然段: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讨论: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

第2自然段:

至于/夏水矿襄陵[襄陵:动补短语,漫上丘陵]

沿//溯/阻绝[沿溯:并列短语,上行和下行]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讨论:沿溯阻绝,朗读的时候怎样停顿,才能把意思传达得更准确?

第3自然段: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素湍:偏正短语,雪白的浪花][回清:动宾短语,回旋着清波]

绝巘/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清,指水清;荣,指树荣;峻,指山高;茂,指草茂。]

讨论:清荣峻茂,朗读时该怎样停顿才能准确传达文意?

第4自然段:每至/晴初霜旦,[晴初,初晴;旦,早晨。]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四、畅读全篇:

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妙处。

1、全班再次齐声朗读一遍;

2、讨论:文中描绘的三峡,与我们如今所看到的三峡相比,有什么特点?(可能的话,展示今日三峡风貌图。引导学生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方面比较发现。)

五、品读课文,

体会本文片言万语的精炼及音韵的和谐思路的清晰。

讨论:1.全篇只几百字,却概括千里,包容四季,罗列山水草木,清猿怪柏,请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说明文章语言的精炼:

2.本文读起来具有音韵美,琅琅上口。你能发现作者是怎样营造这种效果的吗?找出文章中的对偶句和韵脚。

3、第2自然段有一句话:或王命急宣,看似可有可无,实则不可缺少。如果缺少了会怎么样?

六,熟读成诵:(可让学生当堂背诵。)

七、作业:

1、练习:二、三;

2、《训练册》

八、板书设计:

山:两岸连山,群峰对峙

三峡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

水:冬春:素湍绿潭,清荣峻茂

秋:林寒涧肃,哀猿凄清

九、教后反思:

十六、济南的冬天

老舍

教学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③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②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资料,依据课文内容设计一篇导游词。

语文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特别的作业》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选读课文,文章浅显易懂,有很多对话描写。课文通过学生们完成老师布置的特别的作业找春天,了解了小丽的作业—— 自己亲手画的一幅玉兰花画,告诉大家这样一个道理:任何花草树木都是有生命的,我们应当尊重他们的生命,做自觉爱护花草树木的人。另外,小丽的做法还启示大家,遇事要善于独立思考。而小龙在小丽的启发下,也明白了小蜜蜂也是有生命的,等展示完作业之后就放掉它。这是一篇教育学生要爱护自然界中的动植物,要与自然和睦相处,培养环保意识的.好教材。

【设计意图】

二年级的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还较差,但他们想象力丰富。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在带领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语言,并从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多音字“盛、扇”。

2、通过读文体会真实的情感,、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3、通过说话、写话的训练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4、通过学习课文,进一步了解人与自然怎样进一步和睦相处,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读文体会真实的情感,有感情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课文,进一步了解人与自然怎样进一步和睦相处,增强环保意识。

【教具准备】:花瓣式词语卡片、笑脸卡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刚刚老师看到同学们做的作业,做的很工整,谁来跟老师说说,你们回家都什么作业啊?(出示词语:一项作业、布置)

二、揭题质疑,学习第1自然段

1、出示课题:指名读-齐读(板书课题:特别的作业)

2、谁能给特殊找个近义词

3、读了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预计:作业怎么会是特别的?特别的作业是什么?

4、师:答案就在课文中,我们一起去读读课文。(出示:第一自然段)

A、自由读读这一自然段

B、(指名读)谁愿意用响亮的声音来帮老师布置这项作业

5、有什么特别的吗?

三、初读感知,学习第2~3自然段

1、展示作业:孩子们会怎样展示自己的作业呢?请同学们打开书156页,用自己平时常用的方式自由读读课文,想想课文介绍了哪些作业呢?

2、指名说,板书:紫丁香 杨花 柳枝青草……省略号说明什么?(贴花瓣展示作业)3、(出示:第三自然段)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4、老师觉得这个句子可有趣了,于是给他们排着队伍出来了,我们一来读读吧!

有用水碗盛的紫丁香

有放在铅笔盒里的兰花

有插在瓶子里的柳枝

有装在塑料袋里的青草

5、师生合作读,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

6、你能把第一句的动词也学着后面的句式一样放在前面呢?该怎么改同座讨论一下吧!

7、瞧,句子的后面还有个省略号“······”呢,那说明 那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小丽的作业吧

四、学习第4~7自然段

1、文章的那几个自然段是关于小丽的作业呢?请同学翻开书自由读读课文

2、哇!这么快就找到了啊,我发现刚才四种作业一个自然段就介绍完了,可现在小丽的一种作业就用了4个自然段来介绍,看来课文有的介绍的很简单,有的介绍的详细。

3、(分角色读4—7自然段)能代表春天吗?为什么没有摘而是画,直接摘一朵玉兰花多简单呀!

五、学习8~10自然段

1、我们再来看看小龙的作业吧!在文章的8、自然段。(分角色读课文)

2、这是你找到的春天吗?

3、你觉得小龙是个怎样的孩子?

4、你能把小丽和小龙的作业也学着上面的句式,送到队伍当中去吗?

5、自由读句式,你觉得谁的作业做得最好,

6、是啊,那些紫丁香、杨柳、青草、柳枝都能代表春天,可是小丽和小龙的作业不仅能代表春天,还表示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爱,难怪于老师说······(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7、(贴笑脸)老师笑了,今天小朋友们表现的这么棒,胡老师也笑了。

六、拓展延伸

1、(出示配音乐的春天美景)春天到处生机勃勃,桃花开了········

2、你们喜欢春天吗?老师也很喜欢,有开在上坡的桃花(老师根据图片示范句式)

3、老师送给你们几幅图片,谁也来学着句式说说:有 的

七、作业:写写画画

1、今天胡老师也给大家布置一项特别的作业,画一幅一幅美丽的春天的画,你们的画上会画些什么呢?请你先写出来吧。有 的

2、师巡视指导

3、实物展台展示学生的作业,老师给予评价

板书设计:

一朵花的图片

一、谈话、导入新课(9)

1.小朋友,你们见过山吗?它长什么模样呢?

2.老师见到的山和你们见到的一样,或高或低,可它们都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树木、鲜花、小草,可美了。可有一座山却在哭泣,它为什么呢?

3.这座山已经有好多年的历史了,你们看它都长胡须了,所以人家都叫他山爷爷。

4.指导学生读题。

二、总结延伸,深化主题(10)

1.你觉得山爷爷现在还会高兴吗?

2.山爷爷现在的生活到底怎么样了呢?教师播放录音。

3.小朋友,这一切都是谁干的.呀?你们觉得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小树?

5.教师总结,鼓励学生多参加植树活动,保护树木,为绿化作出贡献。

语文教案 篇11

教学要求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其中的8个。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从而萌发出保护自然、保护环境、为绿化作出贡献的良好意识。

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理解课文内容,增强植树造林的意识。

课时划分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植树造林的好处。

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理解课文内容,增强植树造林的意识。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语文教案 篇12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生字词,积累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母在孩子讲述过程中的心境变化,品味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之情,感受孩子对自然的好奇之心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纯真之爱。

3.学习作者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并体会作者用词精准、恰当。

【过程与方法】

在中心话题的引领下,让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词语,自读、自悟体会情感,感悟作者用词的精准。通过师生谈话、生生交流等方法升华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认识,使孩子们将课文读得入情入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文中父母对孩子的无言的关爱以及孩子对自然、对美好事物纯真无邪的爱。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通过父亲和母亲情绪、心境的变化的描写及“直到最后父母才交谈了几句”感受父母对孩子的关爱。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作业:

A.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把遇到的读音问题以及不理解的地方做出标注,并借助工具书解决.

B.思考:这篇课文中的孩子给父母讲了一件什么事?

C.查找有关金翅雀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入新课:

课前已经布置了预习作业,关于“金翅雀”,你们都了解到了些什么?这节课我们共同走进课文,看看作者围绕“金翅雀”,给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检查预习第一项: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小组中轮读课文,互相倾听,争取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2.小组内交流易读错及不理解的生字词情况。

3.小组代表汇报遗留问题,全班交流。

4.教师出示整理的生词和容易读错的词语,指名朗读。

检查预习第二项:

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中的孩子给父母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理清文章脉络

发现鸟窝——开始爬树——发现鸟蛋——亲吻鸟蛋——放回鸟巢(小金翅雀)

四、捕捉直觉

了解了课文内容,从中给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孩子特别喜欢金翅雀;父母担心孩子的安全……)

五、细读课文,感悟孩子对金翅雀的爱。

默读课文,找到孩子在讲述这件事情的过程中,心境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1、发现鸟窝

“孩子高兴了,指手划脚地讲起来。他说,今天下午赶羊回家的路上,看见一只金翅雀从一棵大白松树树冠里飞出来。他看呀看呀,在浓密的树枝里搜寻,终于在高处一根树杈上发现有一团黑黑的东西。”

引导学生从“看呀看呀...终于”等词体会孩子的好奇心,从“指手划脚”体验那份高兴的心情。

2、开始爬树

“孩子一直往上爬。巨大的松树又粗又高,他那纤细的身子紧紧贴在树皮上,慢慢往上挪动,每一步都要分两次进行:先用胳膊抱住,接着两条腿尽量往上蜷,用了很长时间才爬上去,中间在结实的.树杈上休息三次。现在只能靠手,因为前面都是脆弱的新枝了。”

抓住孩子一系列的动词如:贴、挪、抱等词语体会孩子爬树的艰难,理解孩子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你体会到了什么?感情朗读。

3、亲吻鸟蛋

在高高的树冠,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没有?

抓住“情不自禁”“吻”体会孩子对鸟蛋的无比喜爱。

4、放回鸟巢

孩子为什么没有把小鸟带回家?

抓住“满怀怜爱”“心境坦然”体会孩子的爱心。

说一说这是个怎样的孩子?孩子对金翅雀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葡萄牙著名作家米·托尔加笔下的《金翅雀》,还记得文中的孩子为父母讲了一件什么事吗?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2、在讲述这件事的过程当中,孩子的心境是怎样的?(板书:饶有兴趣、心境坦然)

3、谁能像文中的孩子一样把这件事再给大家讲一讲呢?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孩子对金翅雀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板书:天真无邪的爱)

在孩子的讲述过程中,父母的心境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来继续深入学习课文。

二、细读课本,感受父母之爱

1、提出中心议题,学生自读自悟。

中心话题:

默读课文,找到在孩子讲述这件事情的过程中,父亲、母亲的心境是怎样变化的?勾画出相关语句,认真地读一读,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及时记录下来。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预设:

(1-3)

“母亲瞪大黑黑的眼睛”

“父亲像往常一样心不在焉,连听也没有听到”

“父亲总算抬起沉重的眼皮,聚精会神的开始听儿子说话。”

母亲:抓住“瞪”让学生体会母亲从开始就关注孩子。

父亲呢?为什么一开始“心不在焉”?可能父亲觉得很平常,没有什么了不起。也可能因为太累了。儿子太渴望父母一起倾听时,抓住“聚精会神”体会父亲虽累但为了孩子高兴也开始关注孩子。

小结:母亲总是关注着自己的孩子,无论再小的事,总能牵动她的心,而父亲由心不在焉到聚精会神,同样流露出对孩子默默的爱。

(5-7)

“母亲把儿子的话句句吸入心田,还用整个心灵吻着可爱的宝贝”

抓住“吸、吻”体会母亲听得更认真,全身心的投入。

“父亲则又开始吃饭了”,“父亲又抬起疲倦的眼皮,和母亲一样提心吊胆地听着”

父亲又开始吃饭可见父亲真的没有什么兴趣,但当孩子开始爬树时同样为孩子担忧。“提心吊胆”是什么意思?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你有没有让父母为你提心吊胆过?”

感情朗读,体会父母之爱。

小结: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她们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父亲虽然还是有点漫不经心,但当孩子开始爬树时同样为孩子担忧着、紧张着。

(10-11)

“父亲和母亲都惊呆了,谁也没有吱声”,“两个人战战兢兢、一声不响地让儿子爬到树上、爬上树冠”“父亲的心脏都停止了跳动”

孩子越爬越高,父母的心境又是怎样变化的?理解“战战兢兢”是什么意思,并与“提心吊胆”对比理解,体会作者用词精准。

父亲的心脏都停止了跳动,是真的停止吗?紧张、担忧到了极点,直至出现了幻觉,想象当时画面,你的心情如何。

二、图文结合,边读边识字(13)

(一)结合图1识字。

1.山爷爷长什么样呢?请小朋友们认真观察这幅图。

2.学生反馈。

3.出示相关文字,教师有感情地范读。

4.学生自由读,找出这段文字中的生字,自由读拼音认读。

5.拿生字词卡检查认读情况。

6.讨论识记这些字。

7.开火车,巩固生字的认读。

8.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字。

(二)结合图2识字。

1.小朋友,你们想帮助山爷爷吗?

2.集体反馈。

3.小朋友你们的办法真棒,你看山爷爷在大家的帮助下,换上了新衣裳。

4.小朋友,你们看,山爷爷的衣服发生了什么变化?

5.这幅图和刚才那幅图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6.小鸟为什么会来这儿?

7.教师出示:你植树,我种草,织一件,绿长袍,山爷爷穿了眯眯笑。有感情地范读。

8.学生找生字,小组内认读。

9.集体反馈,指名读,开火车读。

10.指导朗读该段。

三、再次读文(10)。

语文教案 篇14

一、--整体回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音乐吗?(喜欢)前几天老师看了一部电影,电影里有一句台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这样说的:“音乐它无处不在,它时刻充满着你的心灵,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音乐。”

今天我们要了解的扬科,他就是这样一个爱音乐的孩子。谁能用上下面的词简要地介绍一下扬科。(不同句式)

扬科

8岁

波兰

贫困

牧童

音乐

二、研读3—5小节

师:是啊,扬科是个具有音乐天赋的孩子,他在大自然中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乐声。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3—5自然段,并划出写扬科听到哪些乐声的句子。

1、你们找到了哪些句子:

⑴“妈妈,树林里在奏乐呢,‘噢咦’!‘噢咦’!……

⑵田野里,小虫为他演奏;果园里,麻雀为他歌唱。

⑶堆草料的时候,他听到风吹得他的.木杈呜呜作响。

⑷傍晚,青蛙“呱呱”地叫起来,啄木鸟“笃笃”地啄着树干,甲虫“嗡嗡”地飞着。扬科躺在河边静静地听着。

Δ2、自由读读这些句子,用上:扬科来到(),听到(象声词),他觉得(拟人)。

3、大自然的声音可是丰富多彩的,你们听——(放大自然的各种音效),用上面的句式说说。

4、这些是真的乐声吗?为什么扬科觉得都是“乐声”?(板书:(爱)大自然的响声)

5、练读:可小扬科是如此地喜爱,那怎么才能读出喜爱的感觉呢?我们试着读读,特别注意象声词。等会儿把你读得最棒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轻快活泼)

Δ6、指名读,读中评议、点拔、指导。

7、我们一起来把这些大自然美妙的音乐读一读,齐读4句。

8、这些声音在爱好音乐的扬科听来是多么令人陶醉的旋律啊!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我们再来美美地读读3、4、5、小节。(音乐声音小—大—渐小)

9、小结,过渡

小扬科在音乐方面很有天赋,大自然的响声在扬科听来都是音乐,那么当扬科听到真正的音乐时,又是怎样的一番感受呢?

四、研读第三段

1、自由读6-8小节,你从哪些句子感受到扬科爱音乐?

2、划出来后,不急着说,你先反复读读,想想怎样把扬科爱音乐的这种感情读出来。

3、学生汇报交流,相机理解有关句子,在朗读中理解。

a、“窗户里灯光闪耀,扬科觉得旅店里的每一根柱子都在颤动,都在歌唱,都在演奏。”

①--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幻觉)

②--指导朗读这一句。(兴奋、激动)

这句子朗读时的语气和第二段扬科爱大自然的响声时的语气一样吗?(不一样,爱的程度应更深些,要读出扬科被歌声和琴声陶醉的那种感觉。

(板书:(更爱)旅店里的音乐)

b、用同样的方法理解第7节的三句话:“小提琴的声音是多么美妙呀!要是能有一把小提琴,扬科真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交换。只要让他摸一摸,哪怕只摸一下,他也够满足的了”

①--读一读上下文,想一想这几句话的含义。(扬科渴望有一把小提琴)

(板书:(最爱)小提琴的声音)

②--“扬科真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交换”,“一切”可能是什么?

③--“只要让他摸一摸,哪怕只摸一下,他也够满足的了”,你是怎么理解的?(愿望非常的强烈)

④--指导朗读,激发学生的情感。

4、扬科最爱小提琴的声音,还可从哪里看出来?(做了一把小提琴,尽管不好,还一天到晚地拉着)

读读这部分。

5、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扬科还把音乐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什么都无法改变扬科对音乐,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小扬科是可怜的,更是可敬的。让我们怀着对小扬科深深的同情和敬意,再来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6、总结:扬科,一个对音乐充满无比热爱的孩子,一个有着极高音乐天赋的孩子——他的命运之路又会是怎样的呢?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

板书设计:

(最爱)小提琴的声音

(更爱)旅店里的音乐

(爱)大自然的响声

四、布置作业(15)

1.认读生字。

2.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8.山爷爷

受不了→眯眯笑

教后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从而萌生出保护自然、保护环境,为绿化作出贡献的良好意识。

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理解课文内容,增强植树造林的意识。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语文教案 篇16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本课教学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学、“演”中悟。

2、设计多种活动,给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

3、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留下足够的空间为学生张扬个性、激扬灵性服务。

教学目标

1、通过读中感悟,对课文进行再创造。

2、积累ABB型的叠词。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明白从小应该勤奋学习、学会生活本领、不能依靠父母生活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狮子捕食的镜头。

二、以“开火车”的形式读生字卡片。

三、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自读一、二自然段,思考两只小狮子学本领时有什么不同的表现。

2、汇报自读结果

3、让学生自由做动作理解“懒洋洋”一词,再读读相关语句。

四、合作探究学习三至七自然段,读中感悟,对教材进行再创造。

1、同桌分角色朗诵,研究讨论每个角色的`语气该怎样读,并探讨可以给这些角色设计什么样的动作。

2、合作表演。

3、学生评价表演,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教师在原文的基础上把学生的合理建议记录下来,适时进行朗读指导。

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积累ABB型的叠词。

学生说到“懒洋洋”这样的提示语时,请他们根据自己的积累,再说出几个这样的叠词,并读一读。

五、扩展活动——引导学生续编故事。

1、同桌合作续编故事。

2、自由汇报。

3、通过续编的故事,说说自己喜欢哪只狮子。

六、再次巩固生字。

学生把课前拿到的小词卡片贴在挂图的相应位置上并带读。

七、指导写“练”、“习”两字。

小组互相评价。

你认为哪个字写得好,就对同桌夸一夸自己写的字。

八、每日积累。让学生从本课中找到喜欢的词语,并记住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