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使教师能够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什么样的高一生物教案反思才算是优秀的呢?这里整理一些高一生物教案反思,方便大家学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一)能熟练使用打点计时器。
(二)会根据相关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并完成操作。
(三)会处理纸带求各点瞬时速度。
(四)会设计表格并用表格处理数据。
(五)会用v-t图像处理数据,表示运动规律
(六)掌握图象的一般方法,并能用语音描述运动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一)初步学习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实验,探究某种规律的研究方法。
(二)经历实验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好调整。
(三)初步学会根据实验数据发现规律的探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体会实验的设计思路,体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培养根据实验结果作出分析判断并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探究目的:
探究小车在重物牵引下的运动,研究小车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让学生猜想】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有几种可能:
变化先快后慢;先慢后快;均匀变化等。可结合速度图象描述猜想。
【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提示如何测量出不同时刻的物体运动速度;最后确定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过程中注意事项:
1、开始释放小车时,应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
2、先接通电源,计时器工作后,再放开小车,当小车停止运动时及时断开电源。
3、要防止钩码落地和小车跟滑轮相撞,当小车到达滑轮前及时用手按住它。
【学生活动】实验过程:
1、附有滑轮的长度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2、用一条细绳栓住小车使细绳跨过滑轮,下边挂上适量的钩码,让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纸带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上面。
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列小点。换上新的纸带,重复实验三次。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②理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说明它们的异同点。
③掌握呼吸方式的判断并会利用呼吸作用方程式计算。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发现问题能力。
②通过分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处理信息、合作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③通过辨析等评价方式,培养学生能够在一定的情境中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判、正确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希望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之间交流、合作精神。
②让学生知道理论来源于生活,而又用于生活。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及原理。
2细胞呼吸原理和本质
3根据呼吸作用方程式的相关计算
教学过程
【导入】本课导语
生物体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而且能量的直接提供者ATP,ATP中的能量主要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对于生物体来说ATP中的能量都可以来源于呼吸作用,本节课主要来复习细胞呼吸。
【活动】细胞呼吸学生活动
活动1
问题1:生物体内有多种供能物质,各种能源物质在供能上有怎样的关系?
问题2:细胞呼吸是ATP的主要来源,ATP还有哪些来源呢?
【讲授】请两个同学写出细胞呼吸反应式,引导出细胞呼吸类型、概念和过程的复习。
PPT分别展示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完整过程,提出相应问题
问题3:有氧产物CO2、H2O中的氧原子的来源?
追问:如果提供18O2,可以产生放射性C18O2吗?
问题4:有同学认为反应式中的“能量”就是“ATP中的能量”,对吗?
问题5:为什么不同生物的无氧呼吸产物不同呢?
最后,讨论辨析:
1、没有线粒体的生物就不能进行有氧呼吸吗?
2、有线粒体的生物就一定会发生有氧呼吸吗?
总结:酵母菌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O2和水;在无氧的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少量CO2。
【讲授】细胞呼吸讲授
引导学生理解实验结果,总结细胞呼吸方式。总结细胞呼吸方程式。引导学生利用方程式计算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练习】细胞呼吸练习
1.酵母菌在有氧时进行有氧呼吸,无氧时进行无氧呼吸,将酵母菌放在含有培养液的密闭的锥形瓶中,测得CO2的释放量比O2的吸收量大1倍,则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比为
A.1∶6B.1∶3C.1∶2D.1∶0
解析:用“并列比较法”解。此题中的酵母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此时CO2释放量比O2的吸收量大,由此可知生物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反应式可以看出,有氧呼吸时O2的吸收量与CO2的释放量相同,假设O2的吸收量为1mol,则因CO2的释放量是吸收量的2倍,所以共释放CO2的量为2mol,有氧呼吸时释放的CO2量与吸收O2量相同,因此也是1mol,那么无氧呼吸释放CO2的量则为1mol。又由上述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反应式可知,有氧呼吸产生lmolCO2需要消耗1/6mol葡萄糖,而无氧呼吸时产生1molCO2需要消耗1/2mol葡萄糖,则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比为(1/6)∶(1/2)=1∶3。答案:B
【测试】细胞呼吸当堂测试
有一瓶子有酵母菌的葡萄液,吸进氧气的体积与放出二氧化碳体积之比是3:5这是因为
A有1/2的葡萄糖用于有氧呼吸
B有1/3的葡萄糖用于有氧呼吸
C有2/3的葡萄糖用于有氧呼吸
D有1/4的葡萄糖用于有氧呼吸
【作业】细胞呼吸作业
细胞生物含两种核酸:DNA和RNA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
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DNA);一类是核糖核酸(RNA)。
二、核酸的结构
1、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CHONP)。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RNA的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核酸初步水解成许多核苷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核苷酸由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磷酸、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根据五碳糖的不同,可以将核苷酸分为脱氧核糖核苷酸(简称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
2、DNA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构成。RNA由一条核糖核苷酸连构成。
3、核酸中的相关计算:
(1)若是在含有DNA和RNA的生物体中,则碱基种类为5种;核苷酸种类为8种。
(2)DNA的碱基种类为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种类为4种。
(3)RNA的碱基种类为4种;核糖核苷酸种类为4种。
三、核酸的功能: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观察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材料: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试剂: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
原理: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RNA大部分存在于细胞质中。甲基绿使DNA呈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
结论: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叶绿体内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生物下册的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实际生活中与生物学有关的知识,认识生物、了解生物、应用生物,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态度和情感,使学生树立生活与科学是紧密相连的观点,培养学生观察、收集资料、分析、评价、综合概括的能力。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和第八单元—健康的生活,在第七单元中,分三个层次揭示了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一是生殖和发育,二是遗传和变异,三是进化,遗传是通过生殖而实现的,在生物代代繁衍的过程中,遗传和变异与环境的选择相互作用导致生物的进化,所以三个层次间具有密切的联系。
让学生学会健康的生活,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在第八单元中,除选取“具体内容标准”规定的内容外,还安排了“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保持愉快的心情”、“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内容,这些对学生学会健康生活很有帮助,懂得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和一定的理论和技能,并且通过前六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生物圈中各类群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有了大致的了解,还有这个时期的学生已经开始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所以第八单元的内容刚好可以替学生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能真正认识到健康的涵义和重要性。
三、教学措施
1、在教学中注意落实《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努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学目标、内容和评价都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教学中要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发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条件力争开全教材中提出的调查、技能训练、练习、探究和资料分析等活动。
4、教学中要注意合理选择和运用各种辅助教学手段。
5、积极组织好生物课外小组活动,对有特殊兴趣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四、教学内容及进度
教学内容
课时
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植物的生殖
1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2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3鸟的生殖和发育
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1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2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1人的性别遗传
2生物的变异
第三章生物的进化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1生物进化的历程
2生物进化的原因
3传染病及其预防
4免疫与计划免疫
5用药和急救
6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
7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识记沼虾、河蟹、园蛛、蜈蚣的形态结构特点。
(2)知道沼虾、河蟹的经济意义以及园蛛、蜈蚣与人类的关系。
(3)识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能力方面
通过比较沼虾和蟹的形态结构,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通过对四种动物的学习,使学生归纳出节肢动物的特征,培养的分析问题。综合问题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学习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使树立如何合理地利用动物资,保护环境的意识,认识自然界中节肢动物的多样性,增强保护有益动物,防除有害动物的观念。
重点难点
本的重点是四种节肢动物的形态结构及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难点是对代表动物的学习,最终归纳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几种代表动物在外部形态上有很大的差别,它们却都属于节肢动物,这是学生难以理解的,也缺少办法找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只有在明确它们各自的特点的同时,才能逐步找出它们共同的特点,进而归纳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具准备
蝗虫、沼虾、河蟹(雌、雄)、园蛛、蜈蚣的活体和挂图、实物投影。(除河蟹外,其他分别放在不同的培养皿中)。
时安排
1时。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实物导入设疑启动引出题
观察沼虾、河蟹、园蛛、蜈蚣识记其形态结构的特点,
列表归纳比较
展示蝗虫、沼虾、园蛛、蜈蚣的挂图,归纳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举例说明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教学过程说明:
(1)导言的设计。
表扬上节学生制作的昆虫标本,不但种类全、而且质量好。请学生观察通过实物投影(投影仪)展示出的沼虾、河蟹、园蛛、蜈蚣的活体标本(投影片)或挂图。问:这些动物也是昆虫吗?不是,这些是其他节肢动物。这样就把本开头前几幅图移到此处讲解,既节省了第一节的时间。又解决了本节的导言。
(2)关于沼虾、河蟹、园蛛、蜈蚣的形态结构特点,根据蝗虫内容,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表格。教师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指导,边归纳。每个动物的各部分的形态结构特点,然后教师再比较每个动物各部分的结构的不同点。最后再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这样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特性到共性,再由共性判断特性。同时教会一种学习方法,教师做学法指导,教会学法比传授知识更重要,“会学”比“学会”更有价值。
关于沼虾的教学,对于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往往感到和自己平时吃到的虾不一样,因为平时吃到的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对虾,而沼虾(青虾)是生活在淡水中的,这一点要向学生讲清楚。教师在实物投影上出示沼虾的活体或标本或者用沼虾的挂图,在大屏幕上出示观察提纲:沼虾的身体分几部分?各部分有哪些结构特点?沼虾生活在水中,一般它应该用什么呼吸?怎样才能找到它的呼吸器官?雌沼虾的卵直接产在水里吗?学生观察实验桌上的沼虾,回答以上问题,同时教师在实物投影上指导,师生共同完成板书上的表格。关于蟹的教学,用河蟹、海蟹都可以,城市和农村的都有感性认识,只用一只蟹在实物投影上演示即可,但应说明是河蟹还是海蟹。
关于园蛛的教学,可以指导学生在采集园蛛标本时,注意留心观察园蛛吐丝、结网和捕食昆虫的情况,并写出观察报告,在堂上汇报自己的观察报告,不当之处,教师应给予纠正。通过汇报,教师问:蜘蛛都结网吗?蜘蛛很像昆虫,但它是昆虫吗?教师在实物投影上出示活的园蛛,弄清园蛛的形态结构,师生归纳完成板书表格,重点讲解园蛛的纺绩器的结构,园蛛是怎样结网捕虫的?对农业生产有什么益处?教师可以让进行下列计算:有人统计每666.7平方米(即1亩)稻田内约有蜘蛛3万至8万只,如果按每个蜘蛛每天消灭5~8只农业害虫计算,那么每666.7平方米稻田的蜘蛛每天大约能消灭多少只农业害虫?由此可见蜘蛛可以防治农业害虫,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这就是防治的意义。上确有其人——威灵顿将军,由于连打败仗躺在茅草屋内很沮丧,看到蜘蛛一次又一次的结网,从失败到成功,自己终于很受启发振作起,打了一次大胜仗。也可以把这段小安排在讲解园蛛时作为导言。这样可以吸引的注意力,培养学习学的兴趣。同时让对蜘蛛比较感兴趣,有很多关于蜘蛛的趣闻,可以后阅读。
关于蜈蚣的教学,教师出示蜈蚣的标本和观察提纲,师生整合,完成板书表格。教师引导比较一下,每种动物的每一个部分有什么不同点,并用彩色粉笔画出不同点。把蝗虫、沼虾、园蛛、蜈蚣的活体在实物投影仪上同时展示出(或者把四种代表动物的挂图展示出),摸一摸标本,它们的身体表面有什么?看一看,它们的身体是否都分部?身体是否由体节构成的?足和触角是不是分节的?想一想;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完成板书。
最后让学生讨论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节肢动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使认识到节肢动物是自然界中的动物类群,与人类的关系密切)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了解节肢动物,合理地利用节肢动物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是我们学习本内容的最终目的。
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同时,建构主义的教学观也强调教学应从学习者的经验出发,进行角色的调整,通过布置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习者反省和思考。基于建构主义这一理念,本节课将利用多媒体、视频等直观教具,并以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结合之前学习到的内容以及自身在生活中的了解思考、探究细胞周期、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等内容,提升学生解决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教材分析
从教材内容上看,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细胞周期及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是在学生学习了“细胞的结构”、“细胞的代谢”等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展开的,同时也为后续对细胞的分化以及细胞的衰老和凋亡的学习作铺垫。因此,在整个章节中,本节课居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其次,从教材内容的组织形式上看,本节课从细胞分裂引出细胞周期,进一步介绍了细胞有丝分裂周期的过程和特点,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并且,在教材以及多媒体教具中引入的一些图片以及图表,不仅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便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起点看,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大致了解细胞基本的结构特点及其代谢,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回顾之前学习的内容,并导入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以讲解介绍和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总结,并借助视觉媒体和相关图表以及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达成新旧知识体系的建构。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较快地进入学习状态,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对DNA的分子组成和结构特征进行有目的的学习。
从认知技能上看,高中生的思维虽然大部分已经完成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但动手操作能力还处于一般水平。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创设各种情境,开展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分析,进一步锻炼他们听取他人的意见、自主合作、获取信息、以及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简述细胞周期;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概述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包括各个时期的名称和主要变化特点,区别各时期细胞分裂图;
清楚真核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DNA数量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
尝试识图和绘图,培养画图分析的能力,总结、归纳各时期细胞分裂图的异同;
学会使用探究的方法把握细胞分裂的原因;
懂得运用之前学习的知识解决现在的问题,达到新旧知识的重新建构。
情感与态度:
认同细胞增殖只是因为细胞数目的增多,有丝分裂是细胞增殖的主要形式;
通过对细胞分裂的原因的寻找,养成学会探究的好习惯,同时认同多学科合作研究的重要性;
通过比较各时期细胞分裂图的异同,认同生命的运动性,形成事物发展过程中从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有丝分裂的过程。
难点:
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
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DNA数量的变化。
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
采用多媒体展示法辅之以探究研讨法开展教学活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有关有丝分裂的视频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预设教学活动及组织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激趣导入
(3分钟)
【创设情境】回顾之前学习的知识;
【提问】一个细胞的体积大概是多少?
【观察】举例原核细胞、真核细胞、支原体、鸵鸟卵细胞的直径大小;
【提问】生物体是如何由细胞组成的?
从而导入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细胞的增殖。观察、回答问题。让学生回顾之前的知识,有益于巩固之前的知识,同时接连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活跃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更容易地进行本节课的学习。探究活动: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问题】为什么细胞的体积不能无限增大?
【创设情境】设细胞为正方体,边长本别是3微米、2微米、1微米,引导学生计算3种情况中,细胞的表面积和体积之比(即相对表面积);
让学生自行计算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②能够认识分辨一些常见的致癌因子
③理解癌症是基因突变的累积效应
2.过程与方法
①引导学生运用癌细胞的特征解释癌症的相关症状,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②通过引导学生对癌症相关资料进行查询、整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讨论健康的生活方式与癌症防治的关系,懂得如何预防癌症,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正确对待癌症。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①癌细胞的特征
②致癌因子
2.教学难点
癌症是基因突变的累积效应
教学过程
【导入】第四节细胞的癌变
1.展示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乔布斯以及歌手姚贝娜的图片,指出两位名人皆是因患癌症逝世;
2.当今社会,癌症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健康,古人谈虎色变,今人谈癌色变,癌症为何如此恐怖,而它又是因何而产生?
引出课题:细胞的癌变
【讲授】知识目标一:癌细胞的特征
展示资料1:海拉细胞系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癌细胞的特征1:在营养充分条件下,可以无限增殖——不死
资料2:癌细胞相关图片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癌细胞的特征2:形态结构发生改变——变态
资料3:癌细胞转移相关资料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癌细胞的特征3:癌细胞的表面发生了变化——可以扩散转移
探讨:1.从癌症的特征的角度思考,癌症病人为何会消瘦?
2.要治愈癌症,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时期?
【讲授】知识目标二:细胞癌变的直接原因——致癌因子
提问:生活中,不要过度暴露在紫外线的照射之下,我们强调少吃腌制食品,定期注射乙肝疫苗,这是为什么?
PPT展示日常易诱发癌症的实例和图片,并引导学生按自然科学分类原则进行分类。
学生根据幻灯片的指示并联系实际生活碰到的致癌因子,进行分类归纳:
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指辐射致癌,如紫外线、X射线等。
化学致癌因子:无机物如石棉、砷化物、镉化物等;有机物如甲醛、煤焦油、苯等。
病毒致癌因子:如Rous肉瘤病毒,(感染乙肝的人患肝癌的几率要比正常人高很多)。
【讲授】知识目标三: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
指导学生看书并找出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概念。指出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概念。指出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共同调节细胞周期。
原癌基因:主要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
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组织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总结:细胞癌变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引出癌症是基因突变的累积效应。
【讲授】知识目标四:癌细胞的定义
通过对相关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对癌细胞下一个全面的定义:
癌细胞是指受到致癌因子的刺激,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成为不受机体控制的恶性增殖的细胞。
【讲授】知识目标五:癌症的预防
提问:“病从口入”用于癌症是否合适?
引导学生围绕如何预防癌症展开讨论(衣、食、住、行等方面入手)
【活动】课堂小结
课后习题
写一份建议书,纠正身边人的不良生活习惯,提出防癌的生活方式及建议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和致癌因子。(了解)
(2)说出几种日常生活诱癌的例子。(了解)
(3)说出至少一种癌细胞诊断和治疗的方法(了解)
2、能力目标:
通过癌细胞和正常细胞的比较,学会比较分析,通过讨论癌症案例解析,提高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讨论癌症如何防治和如何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不吸烟、不酗酒的良好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公民道德观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2)、致癌因子。
教学难点
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区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生物,教案
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
播放一个细胞的生长、增殖、衰老、凋亡的过程的动画。从动画中学生深刻认识到细胞是有一定寿命的,细胞的生长、增殖、衰老、凋亡是细胞的正常生理过程。人没有长生不老,细胞有长生不老吗?当今世界人们谈癌色变,患病的原因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师生互动]
教师:提供自学讨论提纲和案例,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25~P127的内容,重新整理加工知识结构。(用PowerPoint演示)
1.什么是癌细胞?癌细胞有何独具的特征?
2.你认为引起细胞癌变的致癌因子有哪些呢?根据下列案例分析是哪种致癌因子引起癌症?
(1)臭氧层破坏导致皮肤癌患者增多。
(2)日本长崎、广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受原子弹爆炸影响,幸存居民经过29年的观察,发现粒细胞性白血病发生率明显增高,距离爆炸中心越近,发生率也越高。
(3)我国西北地区居民冬季烧火炕取暖,有时臀部皮肤发生癌变形成所谓“炕癌”。
(4)我国华北地区食管癌患者中有50%~73%有好热食的饮食习惯。
(5)3、4-苯并芘是煤焦油的主要致癌成分,存在于吸烟时烟草燃烧的烟雾、工厂的煤烟、汽车等内燃机排出的废气中。近几年来,肺癌的发生率出现日益增加的趋势,可能与吸入的上述气体有关。
(6)居里夫人在研究工作中长期被放射线损伤,导致白血病。
(7)人乳头瘤状病毒侵染人的生殖道,使人患上子宫癌。
3.致癌因子为什么会导致细胞癌变呢?
4.怎样预防癌症呢?预防癌症与健康生活方式有什么关系呢?人类能否征服癌症吗?
学生:自学、分析案例、小组交流讨论,最后归纳整理。
先学生发言,教师再用PowerPoint演示:
(一)什么是癌细胞
细胞由于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不能正常地完成细胞分化,而形成了不受有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
(二)癌细胞的特征
(1)无限恶性增生。
(2)形态结构异常。
(3)细胞膜异常,膜上的糖蛋白减少,细胞容易分离扩散和转移。
(三)致癌因子(外因)
(1)物理因素:各种有害辐射(如X射线、紫外线和核辐射等)
(2)化学因素:有害化学药物、制剂(如砷、苯、煤焦油、亚硝胺、黄曲霉素等)
(3)生物因素:病毒侵入(如逆转录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乳头状瘤病毒和Epstein-Bars病毒等)
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交流:
案例(1)(2)(3)(4)(6)分别为物理致癌因子(紫外线、核辐射、热辐射、X射线辐射),案例(5)为化学致癌因子(3、4-苯并芘是多环碳氢化合物),案例(7)为病毒致癌因子。
(四)癌变机理(内因)
人体内有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组织细胞不正常的增殖。这两种基因共同调控细胞周期。如环境中的致癌因子损伤细胞中的DNA分子,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就变成癌细胞。癌细胞的恶性增殖就成为癌症。
以上内容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整理。(注意进行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哲学教育)
学生继续交流讨论:致癌因素究竟离我们有多远?怎样预防癌症呢?预防癌症与健康生活方式有什么关系呢?人类能否征服癌症吗?日光浴的度如何把握?医院里是否有会诱发癌症的因素?等一系列的问题。(气氛非常活跃)
学生发言后归纳总结。
教材分析
《细胞的增殖》是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涉及的主干知识有细胞周期的组成、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以及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DNA数目的变化情况。教材对于有丝分裂的引出,首先介绍细胞周期的概念,即有丝分裂的准备阶段。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装片的实验,旨在能熟练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观察中更形象地加深对有丝分裂过程的理解。本课时的内容学习对后续知识如细胞减数分裂的内容学习很有帮助,特别是要发掘其中蕴含的生物学方法和观点,对于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已经具有较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有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细胞的结构的内容,对细胞的内部结构如细胞质、细胞核较为熟悉,教师在讲授有丝分裂过程中只要说明过程经过,学生能较快理解有丝分裂过程中物质变化。通过学生实验,更能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概述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区别各时期细胞分裂图。
概述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DNA数目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抽象过程在脑中具体化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以后更抽象的生物学知识。
2.通过对染色体模型的制作,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动手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有丝分裂意义的学习,体会生物自身发展的规律,培养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2.建立起生物学基础理论,保持对生物学的兴趣,这样可以维持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
重点难点
重点: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难点: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以及DNA数量的变化。
教法学法
【教法】问题导学法、传授法、讨论法、flash动画演示法
【学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约3min)
【教师活动】
展示大小长颈鹿的图片,引导思考:在图片上你发现了什么?能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活动】
回答:两者个体大小不同
【教师活动】
归纳阐述:两者个体大小不同的根本原因是成年长颈鹿的细胞数目比幼年的要多,而细胞数目的增多是细胞有丝分裂的结果。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
引导讲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细胞周期的内容,知道了分裂间期为细胞分裂期准备好了双份的DNA分子同时也合成了一些有丝分裂需要的蛋白质,那么有丝分裂过程究竟是怎样进行的呢?
【学生活动】
回忆细胞间期的物质变化,准备学习新知识
【设计意图】本环节从学生周围的实例入手,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同时也体现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理念。
环节二:小组探究,动手模拟(约12min)
【教师活动】
分裂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为了便于描述呢,我们把有丝分裂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我们这节课主要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形式,老师先播放有丝分裂的四个时期的视频,观察视频后结合书本上知识各小组分别讨论分配到的时期中染色体的变化情况并我们的模型来模拟一下。
【学生活动】
第一组、第二组:模拟前期第三组、第四组:模拟中期第五组、第六组:模拟后期第七组、第八组:模拟末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平抛运动的特点是初速度方向水平,只有竖直方向受重力作用,运动轨迹是抛物线;
(2)知道平抛运动形成的条件;
(3)理解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其加速度为g;
(4)会用平抛运动规律解答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在知识教学中应同时进行科学研究过程教育,本节课以研究平抛物体运动规律为中心所展开的课堂教学,应突出一条研究物理科学的一般思想方法的主线:
观察现象→初步分析→猜测实验研究→得出规律→重复实验→鉴别结论→追求统一。
(2)利用已知的直线运动的规律来研究复杂的曲线运动,渗透物理学“化曲为直”“化繁为简”的方法及“等效代换”正交分解”的思想方法;
(3)在实验教学中,进行控制的思想方法的教育:从实验的设计、装置、操作到数据处理,所有环节都应进行多方面实验思想的教育,“实验的精髓在于控制”的思想,在乎抛物体实验中非常突出。如装置中斜槽末端应保持水平的控制;木板要竖直放置的控制;操作上强调小球每次都从斜槽同一高度处由静止开始释放的控制;在测量小球位置时对实验误差的控制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重复多次实验,进行共性分析、归纳分类,达到鉴别结论的教育目的,同时还能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
(2)在理解平抛物体运动规律是受恒力的匀变速曲线运动时应注意到“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这方面的问题,我国东汉的王充(公元27~97年)历尽心血三十年写成《论衡》一书,全书三十卷八十五篇约三十万字,已有精辟论述,以此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刻苦学习、勤奋工作精神的美德教育。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学习和借鉴本节课的研究方法。
2、教学难点:平抛运动的规律。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实验目的
1.用实验的方法描出平抛运动的轨迹.
2.判断平抛运动的轨迹是否为抛物线.
3.根据平抛运动的轨迹求其初速度.
二、实验原理
1.利用追踪法逐点描出小球运动的轨迹.
2.建立坐标系,如果轨迹上各点的y坐标与x坐标间的关系具有y=ax2的形式(a是一个常量),则轨迹是一条抛物线.
三、实验器材
斜槽、小球、方木板、铁架台、坐标纸、图钉、重垂线、三角板、铅笔、刻度尺.
四、实验步骤
1.安装调平
将带有斜槽轨道的木板固定在实验桌上,其末端伸出桌面外,轨道末端切线水平,如图所示.
2.建坐标系
用图钉将坐标纸固定于竖直木板的左上角,把木板调整到竖直位置,使板面与小球的运动轨迹所在平面平行且靠近,把小球放在槽口处,用铅笔记下小球在槽口(轨道末端)时球心在木板上的投影点O,O点即为坐标原点,用重垂线画出过坐标原点的竖直线,作为y轴,画出水平向右的x轴.
3.确定球的位置
将小球从斜槽上某一位置由静止滑下,小球从轨道末端射出,先用眼睛粗略确定做平抛运动的小球在某一x值处的y值,然后让小球由同一位置自由滚下,在粗略确定的位置附近用铅笔较准确地描出小球通过的位置,并在坐标纸上记下该点.用同样的方法确定轨迹上其他各点的位置.
4.描点得轨迹
取下坐标纸,将坐标纸上记下的一系列点,用平滑曲线连起来,即得到小球平抛运动轨迹.
五、数据处理
1.计算初速度
在小球平抛运动轨迹上选取分布均匀的六个点——A、B、C、D、E、F,用刻度尺、三角板测出它们的坐标(x,y),并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已知g值,利用公式y=2(1)gt2和x=v0t,求出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v0,最后算出v0的平均值.
2.验证轨迹是抛物线
抛物线的数学表达式为y=ax2,将某点(如B点)的坐标x、y代入上式求出常数a,再将其他点的坐标代入此关系式看看等式是否成立,若等式对各点的坐标近似都成立,则说明所描绘的曲线为抛物线.
六、误差分析
1.斜槽末端没有调水平,小球离开斜槽后不做平抛运动.
2.确定小球运动的位置时不准确.
3.量取轨迹上各点坐标时不准确.
七、注意事项
1.实验中必须调整斜槽末端的切线水平(检验是否水平的方法是:将小球放在斜槽末端水平部分,将其向两边各轻轻拨动一次,看其是否会加速或减速运动).
2.方木板必须处于竖直平面内,固定时要用重垂线检查坐标纸竖线是否竖直.
3.小球每次必须从斜槽上同一位置滚下.
4.坐标原点不是槽口的端点,应是小球出槽口时球心在木板上的投影点.
5.小球开始滚下的位置高度要适中,以使小球平抛运动的轨迹由坐标纸的左上角一直到达右下角为宜.
6.在轨迹上选取离坐标原点O点较远的一些点来计算初速度.
一、指导思想
以20__年高考《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和新课程高考试测卷为指导,加强学习和研究,做到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学案教学模式的构建为核心,融入先进教学理念,不仅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生物知识、培养一定的生物技能,树立科学的生物观念,还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分析解决问题探究合作的能力,使学生们感受到生物学科的魅力,提高生物素养,培养合格公民。
二、工作措施
(一)加强教学常规的学习,认真落实教学"五认真"
1。认真备课
按照学校要求,以备课组为单位,组织生物组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研讨教法,认真研究新高考模式,研究教学及复习的对策。
2。认真上课
①立足课堂,用好45分钟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在课堂上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以引导为主,使学生能主动地、自觉地、探索性地去学习知识,同时配以一定量的课堂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
②上好公开课,鼓励多听课,互相促提高
3。认真批改作业
要求教师认真批改作业,力争做到课堂作业全批全改,课堂练习全批全改,对少数差生力争面批,课后练习力争多批。
4。认真辅导学生,做好提优补差工作
针对新高考模式,我们必须继续调整教学思路,进一步优化生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切实做好培优工作。在补差方面,任课老师关心差生,使他们的生物成绩有所提高,特别是困难学生。
5。认真作好反馈检测
认真组织好对知识点的检测,选题要有针对性,认真批阅,认真讲评,认真分析总结,以便及时了解教学情况,发现存在问题,改进教学方法。
(二)关注课程改革,研究高考,提升质量
积极实施生物课堂改革,友善用脑,落实"271"课堂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课堂效率得以提升。我们将认真学习《考试说明》和《考试大纲》,以及近年来的高考试题,以备课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在教学与复习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重点落实《考试说明》的能力水平要求,把教学内容与之对号入座,使知识与能力形成网络。
(三)加强过程管理,落实措施,注重实效
定期召开高三生物备课组教师会议,"精"、"细"、"严"、"实"是我们今后的追求方向。反对课堂浪费。要"精讲、精练、精批、精评",做到讲练结合,单元过关:解决好以讲代练问题,学生懂的不要讲,从而提高效率。
三、进度安排
高三复习采用三轮复习方式。三轮复习法将高三的复习时间大致分为三段,每段时间里的复习目标各有侧重,时间长短也各不相同。第一轮复习从进入高三开始到今年一月底,主要目标是基础能力过关;第二轮复习从二月底到四月底,主要目标是综合能力突破。第二轮复习我们将以小专题的方式,有针对性的讲、练和巩固提高;第三轮复习从五月初到五月底,主要目标是提高应试能力。
为顺利完成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并取得良好的成绩,我根据八年级生物学科的特点,特制订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在认真学习和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基础上,以《全日制义务教育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提高学生综合成绩为重点,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增加实践环节。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为学生们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和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任务
1、本学期讲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苏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2、在继续抓好“课改”实验的过程中,努力学习有关教育理论,不断提高对“课改”的认识,力争在原有的基础上,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3、继续探究试教过程中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吸取过去两年的教学经验,继续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固化“课改”教学新成果。
4、继续探究新课程的评价体系,特别是建立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标准,并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总结过去一年中的教学经验和体会。
三、学情分析
一方面,经过七年级一个学年的学习,学生对生物学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对生物学习的方法有了初步的掌握,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基本知识、生物实验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不少同学还对生物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为八年级的生物教学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然存在目标不明确、自制力不强、主动性不足等问题,具体表现是学习习惯懒散、注意力不集中、完成作业马虎,好奇心有余而自觉性不足,学习成绩存在两极分化的趋势。
因此,从本学期开始,在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加强课堂调控的同时,要注意加强学习思想引导、学习方法指导,特别是学习过程和效果的监控,不仅要让学生态度端正、学习得法,还要促使学生养成及时巩固、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明显的进步,学习成绩有大面积的提高。
四、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册《生物学》内容包括:第五单元《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共2章,第六单元《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共2章,第七单元《健康的生活》共2章。教材的编写注重从生活实践出发,广泛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把握基础性,体现先进性;内容编排图文并茂,加强了启发性,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栏目设置丰富多样,注重创设问题情景,突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重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内容编写具有弹性,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本册教材的第五单元《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与第六单元的《动物的运动和行为》是本学期课程的重点,尤其是《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是本学期的难点部分,但是前后内容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类别知识的横向对比,又要注意结构知识的纵向梳理,还要注意基本知识的多向迁移,搭建过渡桥梁、构建知识网络,力求做到形散神聚、融会贯通。
五、教学目标及要求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八年级上册)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发展:
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更清楚地知道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使学生更有意识地保护生物,促进社会发展。
(2)知道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并能说出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遗传和变异实例。
(3)知道动物的行为大多是通过运动来完成的,了解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都与它们的行为有密切的联系。
(4)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如何健康地生活。
能力目标:
(1)增强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进行“植物的嫁接”、“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观察蚂蚁的运动器官和步伐”、“蚂蚁的觅食行为”、“测算自己的体重状况”等实践性较强的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识生物的生殖与发育及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2)了解生物科学技术在人们生产生活方面的重要作用和实践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投身生物科技的热情以及促进社会进步的使命感。
(3)了解生物科学技术在促进人类进步的同时,往往带来人们预想不到的负面影响,认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善用可以为人类造福,滥用则会贻害无穷,确立全面的技术观和价值观。
六、主要措施
1、重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倡导探究性学习
3、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
4、改进教法,加强课堂教学
(1)提高贯彻课程目标的自觉性:初中生物学课程目标涵盖的生物学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通过每节课或每项活动来逐步完成的。因此,在制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课程目标的体现和贯彻;考虑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特别要注意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的要求。
(2)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提高其质量: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一改过去传统的注入式写法,注重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教材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生活动。
(3)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
5、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在新教材的教学中,让学生掌握生物学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养有很大作用。应重视以下五种学习方法,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教学学生学习。
(1)实验探究法:明确探究课题——>引导探究——>获得结论——>测试反馈
(2)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所遇到的生物学现象,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3)识图学习法:新教材图文并茂,色彩鲜明,可读性强。它形象、直观、不仅有利于教师把有关知识讲清楚,而且利于学生理解内容,便于记忆。
(4)比较、归纳学习法:通过对知识的比较归纳,可找出知识之间内在联系,使知识间的关系更明了。
(5)综合学习法:引导学生运用相关学科(如物理、化学)的知识来解决生物学问题。
6、精心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精心组织和策划好课堂教案。
7、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做到课堂质量高效率。
8、进行课外辅导和写小论文及做小制作,提高学生的兴趣。
9、认真批改作业,从中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10、培养优生,转化后进生。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必修分子与细胞的最后一节,所涉及的知识建立在前面各章的基础上。比如癌细胞的特征。联系到了细胞的增殖、形态、细胞的分子组成。与老教材相比,细胞的癌变在新教材中单独成节,内容有所扩展,更加贴近生活。
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初步学习了有关癌症的知识,但是没有深入到细胞的癌变机理的水平。学生在理解癌变的机理时,其中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会相对比较困难。本节内容为新教材高一上册末尾节内容,学生通过半个学期的高中生物的的学习,认知结构已基本形成,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学习动机有一定的内在信念,认知活动能更里明显增强,故在教学中,应该重点启发学生自主探究。通过结合现实生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和致癌因子。
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
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知识能力。
培养学生网络探究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生命的运动性,体会内因和外因对生命进程的影响。
2)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性问题,和人类健康问题。
四、教学重点
1、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2、致癌因子
3、健康的生活方式与防癌
五、教学难点
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区别
六、教学流程图
SHAPEMERGEFORMAT
七、教学详案:
情感价值观知识逻辑过程体验反馈调控预设癌症是生活中常见的,大家对癌症都有着一种恐惧感,以癌症的发生和癌症的防治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细胞的生命历程,让老师联想到了人的寿命,人类在食物链上有没有天敌啊?(没有)胆识却又威胁我们生命的健康的杀手---疾病。在疾病中哪种最让大家感到恐惧啊?(癌症)
什么是癌?癌是怎样产生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癌症的发生以及怎样预防癌症。
【引出概念】肿瘤就是癌症这种税法正确吗?
【教师总结】肿瘤是身体的一部分细胞与机体的其他组织生长不协调,表现为任意地、无节制地增殖分裂,增长成一个大的组织块则为肿瘤。
肿瘤有良性的又有恶性的。良性肿瘤逐渐增长时仅是压迫周围组织,而恶性肿瘤除了压迫以外还可以向周围浸润,也就是肿瘤组织不断侵入周围组织,这种恶性肿瘤就称为“癌“。(两个画面:癌细胞向周围扩散)
【提问】一个正常的细胞要经历哪些生命历程?分裂是否有限?分化是否有向?
【学生活动】回忆上节课学习的细胞的生命历程。根据生活经验,初步认识癌症的概念。
【预期答案】
恶性肿瘤称之为癌症。
【学生活动】回顾上节课的知识,总结出正常细胞要经历有限的分裂,有向的分化,衰老,死亡。
学生很容易联想到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大杀手,而疾病中最让大家感到恐惧就是癌症。
学生对癌症已有初步了解,良性肿瘤可以切除,恶性肿瘤称之为癌症。
教师引导学生细胞的癌变的现象是无限的分裂和无向的分化。
通过对素材的分析,让学生初步区别正常细胞和癌细胞的不同。【素材】人体正常的肝细胞和海拉宫颈癌细胞在细胞周期,分裂次数,存活时间,形态结构上的比较。
【学生总结】学生通过对素材的分析总结,归纳出癌细胞的特征。
癌细胞的特点:
1、恶性增殖的“不死细胞”,2、形状显著改变的“变态细胞”,
3、黏着性显著下降的“扩散细胞”。
根据素材,学生应该可以较清晰的比较出正常细胞和癌细胞的不同。
带着问题观察,同时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的参与到分析和讨论中,在表达交流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考】引起细胞癌变的原因是什么?
【提问】引起细胞癌变的致癌因子有哪些?
【教师总结】总结致癌因子的种类:
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是辐射,如紫外线、X射线等。
化学致癌因子:砷、苯、煤焦油、芥子气等。
病毒致癌因子:能引起细胞癌变的病毒。
【知识巩固】我们已经归纳了致癌因子的种类,那老师举例,同学们分析它是属于哪一类的致癌因子。
【素材】1.臭氧层破坏导致皮肤癌患者增多
2.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物质外泄,诱发了众多白血病患者。
3.近几年肺癌的发生率日趋增加,可能与吸入烟草燃烧的烟雾、工厂的煤烟、汽车尾气等有关。
4.人乳头瘤状病毒侵染人的生殖道,使人患子宫癌
5.居里夫人在研究工作中长期被放射线损伤,导致白血病。
6.EB病毒是一种疱疹病毒,能使儿童患淋巴癌和成人患鼻咽癌。
7.有人用砷酸钠治疗皮肤病后,出现局部色素增加,过度角化,最后发展为皮肤癌,砷是唯一能使人类致癌而动物不致癌的物质
8.日本“奥姆真理教”曾在东京地铁使用的“芥子气”,可以使人患白血病、肺癌、乳腺癌
【学生回答】致癌因子。
【学生活动】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总结出生活中常见的致癌因子。
【预期答案】辐射、农药、化肥、抽烟、病毒等。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将这些致癌因子与之前分出种类对应起来,对知识进一步掌握。
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对于致癌因子还是比较熟悉的,对于致癌因子这一概念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对于生活中的例子,也是较容易分析出是哪种物质是致癌因子,致癌因子的分类在学生的认识中是第一次接触,但是化学、生物、物理是学生的必修科目,所以,分类同学们还是能够容易理解。
产生困惑,激发探知欲。带着问题去学习,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整合资料、观察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致癌因子是使细胞癌变的外因,那内因是什么?
【教师讲解】人和动物的染色体上本来就存在和癌有关的基因它们都是细胞中正常的固有的基因:
原癌基因:其很多的产物都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
《植物的激素调节》
考纲内容及能力要求考向定位
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Ⅱ)
2.其他植物激素(Ⅱ)
3.植物激素的应用(Ⅱ)
4.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实验)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应用
2.其他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
3.植物向光性的实验设计与分析
4.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方式及相关实验探究
【教材回放】
1.画出达尔文实验的示意图、写出实验现象和结论
2.画出詹森实验的示意图、写出实验现象和结论
3.画出拜尔实验的示意图、写出实验现象和结论
4.画出温特实验的示意图,并补充画出对照试验图,写出实验现象和结论
5.右图是用不透水的云母片以不同方式分别插入三株燕麦幼苗的胚芽鞘尖端部分,并分别从不同方向给以光照的示意图,培养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将是
A.甲不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右弯曲
B.甲向左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左弯曲
C.甲向右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左弯曲
D.甲向右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右弯曲
6.如右图,在燕麦胚芽鞘顶端的下部插入一云母片,从右侧用光照射,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
A.直立生长B.向光弯曲生长C.背光弯曲生长D.不生长
7.2,4-D(一种生长素类似物)可作为除草剂。在麦田中喷洒一定浓度的2,4-D,可以抑制或杀死杂草(双子叶植物),而不会抑制小麦的生长。请根据所学内容分析原因。
8.关于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种激素的浓度不同可能会产生正.负两方面影响
B.植物的生长发育主要受生长素的调节
C.用同一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作用效果可能不同
D.无子番茄的获得利用了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的原理
9.为了验证植物向光性与植物生长素的关系,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1)、方法步骤----取6个小花盆,各栽入一株品种、粗细和大小都相同的玉米幼苗(要求幼苗的真叶未突破胚芽鞘)。按下图所示方法进行实验处理。接通台灯电源24h后,打开纸盒,观察并记录6株玉米幼苗的生长情况。
(2)、实验结果预测
①在以上装置中,玉米幼苗保持直立生长的是装置,而玉米幼苗基本停止生长的是装置。
②根据和装置之间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产生向光性是由单侧光照射引起的。
③根据号与号装置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的向光性生长与玉米幼苗尖端的存在与否有关。
④根据号与号装置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感光部位在尖端。
⑤根据5号和6号装置之间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只能说明。
【考点整理】
考点一:生长素的发现
1.实验总结
部位作用
尖端①、生长素产生的部位
②、感受光刺激的部位
③、受单侧光照射时,生长素横向运输的部位
尖端下部①、生长的部位(生长素作用的部位)
②、生长素极性运输的部位
③、向光弯曲的部位(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的结果)
2.植物的向光性的原因是什么?
在单侧光照下,生长素在比分布多,使生长得快,结果使得茎朝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即。
例1.复习讲义P171典例1
例2.如下图所示,甲、乙分别用不透光的锡纸套在燕麦胚芽鞘的不同部位,丙、丁、戊则分别用不透水的云母片插入到燕麦胚芽鞘的不同部位,甲、乙、丙、丁从左侧给予光照,戊均匀光照,培养一段时间。
(1)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甲;乙;丙;丁;戊。
①直立生长②向右弯曲③向左弯曲④不生长也不弯曲
(2)要探究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应该是与作对照。
(3)据此实验推测,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是,这是通过丁与正常胚芽鞘的对比得出的结论。
(4)据此实验推测,单侧光对生长素的作用是,此实验能否说明生长素的两重性?。
(5)本实验所选用的植物胚芽鞘必须是的,实验设计中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考点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特性
1.生长素的作用特性——两重性解读
(1)不同植物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如图甲):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大于单子叶植物。
(2)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效也不同,这是因为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其敏感性大小为:根>芽>茎(如图乙)
(3)生长素对所有植物及所有器官在生理功能上均表现两重性
①图甲解读
图甲中a、b分别代表生长素对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的促进效果,分别表示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的促进浓度阈值(上限)——大于该浓度时的生长素浓度将分别双子叶与单子叶植物生长。
②图乙解读
曲线在三点分别代表生长素对根、芽、茎的促进效果,点分别表示生长素对根、芽、茎的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A′、B′、C′三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为生长素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浓度阈值——大于A′、B′、C′的生长素浓度将分别根、芽、茎的生长。
(4)植物茎的背地性、根的向地性生长的原因
例3.为了验证“植物主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能够抑制侧芽生长”,某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选取健壮、生长状态一致的幼小植株,分为甲、乙、丙、丁4组,甲组植株不做任何处理,其他三组植株均切除顶芽。然后乙组植株切口不做处理;丙组植株切口处放置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丁组植株切口处放置含有适宜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②将上述4组植株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回答下列问题:
(1)各组植株侧芽的预期生长情况分别为:甲组_______________;乙组________;
丙组________;丁组____________。
(2)比较甲组与乙组的预期结果,能够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乙组和丙组的预期结果,能够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较丙组和丁组的预期结果,能够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抑制侧芽生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4.下图中甲表示植物的生长速度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乙表示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后的植物幼苗的生长状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若乙图中Ⅰ处的生长素浓度在甲图的DE段,则Ⅱ处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在BD段
②若乙图中Ⅰ处的生长素浓度在甲图的BD段,则Ⅱ处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在DE段
③生长素对Ⅰ、Ⅳ处的生长起促进作用,生长素对Ⅱ、Ⅲ处的生长起抑制作用
④若乙图中Ⅲ处的生长素浓度在甲图的AB段,则Ⅳ处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在BD段
A.①②③B.③④C.①④D.②④
考点三:其他植物激素及生长调节剂
1.五种植物激素的作用及应用比较2.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例5.复习讲义P174典例4
例6.(多选)为了探究生长素和乙烯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这两种激素的相互作用,科学家用某种植物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由此可初步推测
A.浓度高于10-6的生长激素会抑制该植物茎段的生长
B.该植物茎中生长素含量达到M值时,植物开始合成乙烯
C.植物茎中乙烯含量的增加会促进生长素的合成
D.该植物茎中生长素和乙烯的含量达到峰值是不同步的
考点四: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1.实验原理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插条的生根情况有很大的影响,而且用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处理影响程度不同。其影响存在一个最适浓度,在此浓度下植物插条的生根数量最多,生长最快。
2.实验流程
(1)配制梯度溶液:配制一系列浓度梯度的2,4-D溶液(0.2、0.4、0.6、0.8、1、2、3、4、5mg/mL)(其他试剂也可)
(2)操纵变量实验:将新剪下的长势相当的植物枝条分成9组,将插条的基部分别放在上述不同浓度的2,4-D溶液中浸泡几个小时,均置于适宜的环境中
(3)观察并记录结果:一段时间后观察插条的生根情况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3.基本技术要求
(1)本实验中,取材、处理时间、蒸馏水、光照、温度、通气状况等都属于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在实验中的处理要采用等量性的原则。如用相同的花盆,选用相同的植物材料等。
(2)配制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时,浓度梯度要小,组别要多;
(3)在确定了最适浓度的大致范围后,可在此范围内利用更小梯度的系列溶液以获得更精确的最适浓度范围。
4.实验中易出现的问题分析
(1)分析不同插条的生根情况
①不能生出不定根:有可能是枝条上没有芽、枝条倒插等。
②都能生出不定根:促进扦插枝条生根是指刺激枝条的下端生出不定根,而不是刺激根生长。不同的枝条可能生出的不定根的数目多少不一样,如枝条上芽多,则产生的生长素就多,就容易促使不定根的萌发。
(2)分析与本实验相关的其他因素
①温度要一致;②设置重复组,即每组不能少于3个枝条;
③设置对照组,清水空白对照;设置浓度不同的几个实验组之间进行对比,目的是探究2,4?——D或α?萘乙酸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例7.植物生命活动受多种激素的调控。下图甲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根和茎生长的影响,图乙表示种子在解除休眠过程中几种激素的变化情况。
(1)从图甲中可以看出生长素作用的特点是__________,C点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某植物幼苗已表现出向光性,且测得其背光面的生长素浓度为2m,则其向光面生长素浓度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图乙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对种子萌发起抑制作用,该激素对叶和果实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
(4)油菜素内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多方面的促进作用,被称为“第六大植物内源激素”。现已证明该激素能促进芹菜的生长,但不知其作用是否具有两重性,请用所给材料对此问题进行探究。
实验材料:株高相同的同种芹菜幼苗,高浓度的油菜素内酯溶液、蒸馏水、喷壶等。
实验步骤: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情分析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学习过有关组织、器官、系统的知识;对于细胞的分化的例子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因此比较容易理解细胞分化对于各种组织、器官、系统的建成的重要意义。而且,因为本节内容涉及到个体发育等知识,学生对此有一定的认识,学习的兴趣比较高,关于分化的本质,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基因的表达,所以会比较抽象难懂。高中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但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的能力还不够,所以教师需要由浅入深,从学生生活常见实例展开教学活动。
2.教学内容分析
《细胞分化》是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细胞分化是核心内容,而细胞全能性、干细胞的研究是对细胞分化进一步的拓展。本节内容既是对细胞细胞结构、功能、分裂等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又为学习遗传变异打下基础,还是克隆技术和胚胎工程的理论基础。因此学好这节知识是必要的。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说明细胞分化的概念和生物学意义。
(2)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概念以及科学实践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和生物学素养。
(2)让学生通过收集有关干细胞的相关资料,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细胞分化和全能性问题的分析,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通过有关干细胞的资料搜集,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的健康问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细胞全能性的概念。
教学难点: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及其实例。
5.课前准备
(1)收集人体的不同细胞;寻找胚胎发育过程的视频,
(2)制作多媒体课件。
6.课时安排:一课时
7.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步骤)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预设)教学意图【导入】
播放人的胚胎发育过程的视频
【设疑】
重复视频内容,提问为什么一个细胞能发育为这么多不同的细胞?明确本节课所要讲的内容,导入新课《细胞的分化》明确所学内容,学习动机被激发,对新课产生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
1细胞分化
(1)细胞分化的概念
●展示一组人体不同细胞的图片。并做简要介绍突出其形态结构以及功能的不同。
●提问:联系课堂开始受精卵发育的视频想一想这些不同的细胞来自哪里?
●老师引导总结出细胞分化的概念。
●提问:经过分化后虽然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但每个细胞内的什么是相同的?同一个生物体(比如人)的细胞
●想到这些形态结构以及功能不同的细胞是由同一个细胞发育而来的。
●在老师引导下总结出细胞分化的大概意思。
●遗传物质
●展示图片,形象生动。
●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
●为讲解细胞分化实质做铺垫。(2)细胞分化的实质
●提问:为什么同一个生物体的各个细胞所含有的遗传物质相同,形态、结构和功能却有很大的差异?
●高考结束后,摆在相同分数的学生面前的学校是一样的,那为什么大家最后进入的学校都不一样呢?
●追问:现在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同一个生物体的各个细胞所含有的遗传物质相同,形态、结构和功能却有很大的差异?
●积极思考
●高考后进入不同的学校是因为各自的理想不一样,所以选择不一样。
●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导出细胞分化实质这一部分的内容。
●类比细胞分化的实质
●培养学生类比推理的意义,有助于细胞分化实质的理解。(3)细胞分化的意义
联系生活实例,以工厂类比生物体,以工厂的分工类比细胞分化。
●同学们,工厂(比生产饮料的工厂里有不同的人做着不同的事,有人配制饮料,有人负责装瓶,所以工厂得以顺利运行,饮料得以顺利生产。每一个个体就好像一个工厂,细胞就好像工厂里的车间,细胞分化就好像工厂分工。
●设疑假设所有的人都负责装瓶,那工厂还能运行,饮料还能生产出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