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生物教案 > 高一生物教案怎么写的(精选15篇)正文

高一生物教案怎么写的(精选15篇)

| 来源:网络整理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面向大多数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什么样的高一生物教案怎么写的才算是优秀的呢?这里整理一些高一生物教案怎么写的,方便大家学习。

高一生物教案怎么写的篇1

一、教材分析

学生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有机化学知识这是本节教学内容的瓶颈,而氨基酸的结构和蛋白质的形成又属于微观知识,比较抽象,十分枯燥,所以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动画、故事、游戏和形象的比喻,不仅增加学生对微观内容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完成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形成相应的观点。并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2)理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3)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能力方面

(1)通过自主对比观察几种氨基酸的结构,思考讨论后得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2)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获取形象的、信息内容的同时,培养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蛋白质的功能。

(2)氨基酸的结构及其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难点:

(1)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四、教法学法及媒体选择

1.教法及媒体选择

根据新课程理念,针对本节内容,我主要采取探究式教学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动画和图片创设情境,层层递进,解决教学难点。

2.学法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过程,选择良好的学法关键在于找到教法与学法的结合点,实现教、学的统一。与探究式教学法相对应,我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讨论,使他们能用观察法、分析法、比较推理法得出结论,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让学生能由宏观进入微观再回到宏观,形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播放_《_侠》的片段,

问:_中的主人公是谁?他最有力的武器是什么?

展示:⑴黑寡妇_的图片,黑寡妇_因为它蛛丝中的“蛛丝蛋白”,使得他的蛛丝的强度异常的高。

⑵荧光水母的图片

问:这是什么生物?为什么它们能发出美丽的荧光?

问:从这些画面中我们应该不难发现这些神奇的生命现象是由谁来承担的?

引出今天这节课的主题。

展示:一些食物(肉、蛋、乳等)

问:为什么我们经常说这些食物的营养价值很高?

问:蛋白质对人体很重要,那么人体中的蛋白质又能承担怎样的生命活动呢?大家想不想和我一起到人体中去进行一次旅行?

创设情景:三维透明人体场景。

⑴观看人体骨骼肌的三维动画,并问:构建肌肉的主要结构物质是什么?这又说明蛋白质可以具有怎样的功能?

⑵接着让学生观察在人体中可以发生的4个生命活动的场景,并问:在这样的4个场景中分别涉及到了哪些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又各自具有怎样的功能呢?

⑶总结:蛋白质在生物体中承担的功能多不多?概括出蛋白质的功能,“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过渡: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蛋白质们能够承担如此众多的功能,这是否和他的功能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掀开它的神秘面纱吧!研究表明蛋白质的结构是复杂的,可是这种复杂的分子却是由一些结构简单的氨基酸分子作为基本单位所构成。所以认识蛋白质的结构,首先就必须了解氨基酸的结构

创设情景:利用比喻,讲述“4个氢兄弟”和“两个强大势力集团”的斗争故事,让学生了解,“化学键”、“羧基”、“氨基”这些基团和它们的一些书写方法,以及是如何由“甲烷”到形成“甘氨酸”这种氨基酸的,为后面认识构成生物体蛋白质、氨基酸的结构,以及氨基酸共同结构特点打下铺垫。

过渡:氨基酸会不会只有甘氨酸一种呢?告诉学生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让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其它的氨基酸吧!

提问:比一比这4种氨基酸,从4个“邻居”的角度来看,有几个“邻居”相同?几个“邻居”不同?

提问:其实其它的氨基酸也都符合这一规律,能否根据这一规律将约20种氨基酸用一个结构通式表示出来?

活动:邀请两位学生主动到黑板上演板,其他学生尝试在纸上书写。

请学生评价演板的两位同学尝试写出的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教师最后总结,并针对错误进行说明。

提问:⑴观察结构通式,不同的氨基酸在结构上只是什么不同?那么甘氨酸和丙氨酸的R基是什么?

⑵观察结构通式,氨基酸们都拥有哪些相同的元素?那么蛋白质呢?

⑶再来观察结构通式,和刚才的4种氨基酸,问道:如果说从氨基和羧基的角度来看这些氨基酸又有哪些共同结构特点。(学生思考同时,引导学生从氨基和羧基的数量;氨基与羧基的连接方式两个方面考虑)

总结:对氨基酸共同结构特点进行总结,并指出只有同时满足共同结构特点的氨基酸才是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否则不是。

过渡:现在我们知道了氨基酸的结构,但是由氨基酸作为基本单位又是如何形成蛋白质的呢?指出是“相互连接”。

活动:请一位同学到前台来,和我做同样的一种姿势伸展双臂,两腿并拢,让学通过今天课的内容进行联想,可以想到什么?问:我和这位同学连接起来时最简单的方式是什么?再问:那么氨基酸在相互连接时是否也有“左右手”,以及“握手”的地方呢?

创设情景:观看flas_(蛋白质的形成)

提问:⑴描述氨基酸分子间是如何“相互连接”的?

⑵有没有“左右手”和“握手的地方”总结出“肽键”

⑶虽然和手牵手有相似的地方,但又没有不同的地方?总结出这种“相互连接”称为“脱水缩合”

⑷这是不是一种新的分子,指出“二肽”

⑸二肽还能继续进行“脱水缩合”吗?

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肽”,“多肽”,“肽链”,以及一条“肽链”中“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和“氨基酸数”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

总结:氨基酸形成蛋白质大致经过了哪几个阶段?

过渡:展示一些常见蛋白质的结构图片,指出这些蛋白质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并指蛋白质的种类有1010—1012可是构成这些蛋白质的氨基酸只有约20种

这些氨基酸怎能形成数量如此多的蛋白质分子呢?

活动:讲学生分成每6人一组,请其中一组的同学到台上来扮演氨基酸,其它组

相互同学讨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多样性,请2组学生

代表发表蛋白质分子多样的原因。

评价并总结: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思考:为什么蛋白质能承担如此众多的功能?

小结、结课:在今天的这节课里,我们不仅获取蛋白质的基础知识,而且大家应该感受到蛋白质对生命的意义:生命世界是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的,离开了蛋白质,这一切还存在吗?不过蛋白质是生命的主要承担者,可它们是生命活动“操纵者”吗?它们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化合物呢?这个问题就留给下节课吧!

高一生物教案怎么写的篇2

关注癌症

一、细胞癌变原因:

内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变异

物理致癌因子

外因: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

病毒致癌因子

二、癌细胞的特征:

(1)无限增殖

(2)没有接触抑制。癌细胞并不因为相互接触而停止分裂

(3)具有浸润性和扩散性。细胞膜上糖蛋白等物质的减少

(4)能够逃避免疫监视

三、我国的肿瘤防治

生物关注癌症知识点1、肿瘤的“三级预防”策略

一级预防:防止和消除环境污染

二级预防:防止致癌物影响

三级预防:高危人群早期检出

2、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

放射治疗(简称放疗)

化学治疗(简称化疗)

手术切除

高一生物教案怎么写的篇3

一、DNA是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

1.DNA主要位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上,线粒体、叶绿体中有少量DNA,它们都有复制和遗传的自主性。

2.同一种生物在不同发育时期或不同组织的细胞中,DNA的含量基本相等。

3.所有诱发DNA结构变异的因素均能引起生物的遗传突变。

4.蛋白质不具备以上这些特征。

二、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

1.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原理:T2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在自身遗传物质的控制下,利用细菌体内的物质合成T2噬菌体自身的组成成分,从而进行大量繁殖。

(2)过程:

①用35S和32P分别标记不同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

②用被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细菌;

③在噬菌体大量繁殖时,对被标记物质进行检测。

(3)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原理:S型菌可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2)活体细菌转化实验(体内转化)

过程:

①R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

②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

③加热杀死的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

④S型死菌+R型活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

结论:S型细菌中含有“转化因子”,进入R型菌,能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使小鼠死亡。

(3)离体细菌转化实验(体外转化)

①过程:S型菌DNA+R型菌R型菌+S型菌;

S型菌蛋白质+R型菌R型菌;

S型菌荚膜物质中的多糖+R型菌R型菌;

S型菌的DNA+DNA酶+R型菌R型菌。

②结论:S型菌的DNA才是使R型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4)结论:由(2)(3)实验可知DNA是遗传物质。

思考:人和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主要是什么?

提示:主要是DNA。

三、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

1.过程

①TMVARNA感染TMVA病毒;

②TMVA蛋白质未感染病毒;

③TMVBRNA感染TMVB病毒;

④TMVB蛋白质未感染病毒;

⑤TMVARNA+TMVB蛋白质感染TMVA病毒;

⑥TMVBRNA+TMVA蛋白质感染TMVB病毒。

2.结论:在RNA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

思考:T2噬菌体、HIV、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什么?

提示:T2噬菌体遗传物质是DNA,HIV、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名师解惑

探究:作为遗传物质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染色体与遗传的关系十分密切,化学分析表明,真核细胞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质,那么,遗传物质究竟是蛋白质还是核酸呢?

作为遗传物质至少应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1)在细胞生长和繁殖过程中能够精确地复制自己;

(2)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和新陈代谢;ks5u

(3)具有储存巨大数量遗传信息的潜在能力;

(4)结构比较稳定,但在特殊情况下又能发生突变,而且突变以后还能继续复制,并且能遗传给后代。

科学的研究已经充分证明:核酸具备上述四个条件,所以核酸才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核酸又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有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高一生物教案怎么写的篇4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②能够认识分辨一些常见的致癌因子

③理解癌症是基因突变的累积效应

2.过程与方法

①引导学生运用癌细胞的特征解释癌症的相关症状,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②通过引导学生对癌症相关资料进行查询、整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讨论健康的生活方式与癌症防治的关系,懂得如何预防癌症,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正确对待癌症。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①癌细胞的特征

②致癌因子

2.教学难点

癌症是基因突变的累积效应

教学过程

【导入】第四节细胞的癌变

1.展示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乔布斯以及歌手姚贝娜的图片,指出两位名人皆是因患癌症逝世;

2.当今社会,癌症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健康,古人谈虎色变,今人谈癌色变,癌症为何如此恐怖,而它又是因何而产生?

引出课题:细胞的癌变

【讲授】知识目标一:癌细胞的特征

展示资料1:海拉细胞系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癌细胞的特征1:在营养充分条件下,可以无限增殖——不死

资料2:癌细胞相关图片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癌细胞的特征2:形态结构发生改变——变态

资料3:癌细胞转移相关资料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癌细胞的特征3:癌细胞的表面发生了变化——可以扩散转移

探讨:1.从癌症的特征的角度思考,癌症病人为何会消瘦?

2.要治愈癌症,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时期?

【讲授】知识目标二:细胞癌变的直接原因——致癌因子

提问:生活中,不要过度暴露在紫外线的照射之下,我们强调少吃腌制食品,定期注射乙肝疫苗,这是为什么?

PPT展示日常易诱发癌症的实例和图片,并引导学生按自然科学分类原则进行分类。

学生根据幻灯片的指示并联系实际生活碰到的致癌因子,进行分类归纳:

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指辐射致癌,如紫外线、X射线等。

化学致癌因子:无机物如石棉、砷化物、镉化物等;有机物如甲醛、煤焦油、苯等。

病毒致癌因子:如Rous肉瘤病毒,(感染乙肝的人患肝癌的几率要比正常人高很多)。

【讲授】知识目标三: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

指导学生看书并找出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概念。指出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概念。指出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共同调节细胞周期。

原癌基因:主要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

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组织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总结:细胞癌变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引出癌症是基因突变的累积效应。

【讲授】知识目标四:癌细胞的定义

通过对相关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对癌细胞下一个全面的定义:

癌细胞是指受到致癌因子的刺激,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成为不受机体控制的恶性增殖的细胞。

【讲授】知识目标五:癌症的预防

提问:“病从口入”用于癌症是否合适?

引导学生围绕如何预防癌症展开讨论(衣、食、住、行等方面入手)

【活动】课堂小结

课后习题

写一份建议书,纠正身边人的不良生活习惯,提出防癌的生活方式及建议

高一生物教案怎么写的篇5

本学期我担任了八年级6-8班的生物教学任务,为顺利完成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并取得良好的成绩,我根据八年级生物学科的特点,特制订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提高学生综合成绩为重点,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增加实践环节。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

二、学生情况分析

生物知识、现象与人类密切相联,学生对生物现象产生疑问多,但学生通过一学年对生物学的学习,对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已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大部分对本科的学习兴趣浓厚。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中学习的第五单元,是整个初中二年级生物所要掌握的一个重要单元。其中涉及的内容广,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多。

第一章至第三章内容,主要涉及动物的分类以及这些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其中重点在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这一章节强调了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重点阐述了动物与人类生活得关系。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讲解了在生物圈中扮演了分解者的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通过这两个章节的学习,使学生对我们生存的环境更加熟悉,同时也更加了解在我们生存的环境中很多渺小的东西往往在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六单元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是中学生必备的生物学基础知识,是其行为的基础之一,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其认识和行动的必然结果。作为一个现代公民,应当理解每种生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并且应当身体力行。因此,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在本册教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总结、回顾和发展,是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行为,同时,为学生的持续发展,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四、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

1、各种动物的适应性特征

2、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3、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难点:

1、运动的结构基础和形成机制

2、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作用

3、根据生物特征进行分类

五、主要措施

1、重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改进教法,加强课堂教学

(1)注重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2)组织好学生进行讨论学习并提高其质量

(3)督促学生做好当堂知识的背诵与记忆。

3、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1)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在新教材的教学中,让学生掌握生物学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养有很大作用。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所遇到的生物学现象,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2)比较、归纳学习法:

通过对知识的比较归纳,可找出知识之间内在联系,使知识间的关系更明了。

4、精心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好白板教学。

5、精心组织和策划好课堂教案。

6、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做到课堂质量高效率。

7、认真批改作业,从中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8、培养优生,转化后进生。

高一生物教案怎么写的篇6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识记沼虾、河蟹、园蛛、蜈蚣的形态结构特点。

(2)知道沼虾、河蟹的经济意义以及园蛛、蜈蚣与人类的关系。

(3)识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能力方面

通过比较沼虾和蟹的形态结构,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通过对四种动物的学习,使学生归纳出节肢动物的特征,培养的分析问题。综合问题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学习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使树立如何合理地利用动物资,保护环境的意识,认识自然界中节肢动物的多样性,增强保护有益动物,防除有害动物的观念。

重点难点

本的重点是四种节肢动物的形态结构及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难点是对代表动物的学习,最终归纳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几种代表动物在外部形态上有很大的差别,它们却都属于节肢动物,这是学生难以理解的,也缺少办法找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只有在明确它们各自的特点的同时,才能逐步找出它们共同的特点,进而归纳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具准备

蝗虫、沼虾、河蟹(雌、雄)、园蛛、蜈蚣的活体和挂图、实物投影。(除河蟹外,其他分别放在不同的培养皿中)。

时安排

1时。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实物导入设疑启动引出题

观察沼虾、河蟹、园蛛、蜈蚣识记其形态结构的特点,

列表归纳比较

展示蝗虫、沼虾、园蛛、蜈蚣的挂图,归纳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举例说明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教学过程说明:

(1)导言的设计。

表扬上节学生制作的昆虫标本,不但种类全、而且质量好。请学生观察通过实物投影(投影仪)展示出的沼虾、河蟹、园蛛、蜈蚣的活体标本(投影片)或挂图。问:这些动物也是昆虫吗?不是,这些是其他节肢动物。这样就把本开头前几幅图移到此处讲解,既节省了第一节的时间。又解决了本节的导言。

(2)关于沼虾、河蟹、园蛛、蜈蚣的形态结构特点,根据蝗虫内容,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表格。教师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指导,边归纳。每个动物的各部分的形态结构特点,然后教师再比较每个动物各部分的结构的不同点。最后再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这样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特性到共性,再由共性判断特性。同时教会一种学习方法,教师做学法指导,教会学法比传授知识更重要,“会学”比“学会”更有价值。

关于沼虾的教学,对于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往往感到和自己平时吃到的虾不一样,因为平时吃到的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对虾,而沼虾(青虾)是生活在淡水中的,这一点要向学生讲清楚。教师在实物投影上出示沼虾的活体或标本或者用沼虾的挂图,在大屏幕上出示观察提纲:沼虾的身体分几部分?各部分有哪些结构特点?沼虾生活在水中,一般它应该用什么呼吸?怎样才能找到它的呼吸器官?雌沼虾的卵直接产在水里吗?学生观察实验桌上的沼虾,回答以上问题,同时教师在实物投影上指导,师生共同完成板书上的表格。关于蟹的教学,用河蟹、海蟹都可以,城市和农村的都有感性认识,只用一只蟹在实物投影上演示即可,但应说明是河蟹还是海蟹。

关于园蛛的教学,可以指导学生在采集园蛛标本时,注意留心观察园蛛吐丝、结网和捕食昆虫的情况,并写出观察报告,在堂上汇报自己的观察报告,不当之处,教师应给予纠正。通过汇报,教师问:蜘蛛都结网吗?蜘蛛很像昆虫,但它是昆虫吗?教师在实物投影上出示活的园蛛,弄清园蛛的形态结构,师生归纳完成板书表格,重点讲解园蛛的纺绩器的结构,园蛛是怎样结网捕虫的?对农业生产有什么益处?教师可以让进行下列计算:有人统计每666.7平方米(即1亩)稻田内约有蜘蛛3万至8万只,如果按每个蜘蛛每天消灭5~8只农业害虫计算,那么每666.7平方米稻田的蜘蛛每天大约能消灭多少只农业害虫?由此可见蜘蛛可以防治农业害虫,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这就是防治的意义。上确有其人——威灵顿将军,由于连打败仗躺在茅草屋内很沮丧,看到蜘蛛一次又一次的结网,从失败到成功,自己终于很受启发振作起,打了一次大胜仗。也可以把这段小安排在讲解园蛛时作为导言。这样可以吸引的注意力,培养学习学的兴趣。同时让对蜘蛛比较感兴趣,有很多关于蜘蛛的趣闻,可以后阅读。

关于蜈蚣的教学,教师出示蜈蚣的标本和观察提纲,师生整合,完成板书表格。教师引导比较一下,每种动物的每一个部分有什么不同点,并用彩色粉笔画出不同点。把蝗虫、沼虾、园蛛、蜈蚣的活体在实物投影仪上同时展示出(或者把四种代表动物的挂图展示出),摸一摸标本,它们的身体表面有什么?看一看,它们的身体是否都分部?身体是否由体节构成的?足和触角是不是分节的?想一想;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完成板书。

最后让学生讨论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节肢动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使认识到节肢动物是自然界中的动物类群,与人类的关系密切)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了解节肢动物,合理地利用节肢动物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是我们学习本内容的最终目的。

高一生物教案怎么写的篇7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业务素质。

“学海无涯,教无止境”,只有不断充电,才能维持教学的青春和活力。而学校的领导也时常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你有一桶水,才能倒给学生一碗水,特别是年轻的老师更需要学习。所以,一直以来我都积极学习。一学期来,我认真参加学校组织一些培训。另外,我还利用书籍、网络认真学习了生物新课程标准、有效课堂教学方面的知识、以及相关的文章等。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让自己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也明确了今后教学努力的方向。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也催促着我不断学习。平时有机会还通过技能培训、网上听课、公开课等使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不断进步。通过这些学习活动,不断充实了自己、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和见识、为自己更好的教学实践作好了准备。而且也非常感谢学校为我们报名参加中小学班主任远程培训,参加完这个培训,我感觉收获良多,这项培训也给我这个菜鸟班主任带来了许多有用的讯息。

二、求实创新,认真开展教学、教研工作。

教育教学是我们教师工作的首要任务。本学期,我努力将所学的新课程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立足“用好新教材,实践新理念。”力求让我的生物教学更具特色,形成独具风格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我任教八年级的生物课,在日常教学中,我坚持切实做好课堂教学“五认真”。课前认真作好充分准备,精心设计教案,并结合各班的实际,灵活上好每一堂课,尽可能做到堂内容当堂完成,课后仔细批改学生作业,不同类型的课,不同班级采用不同的批改方法,使学生对生物更有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生物水平。另外,授课后根据得失及时写些教后感、教学反思,从短短几句到长长一篇不等,目的是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同时,我还积极和其他任课教师进行沟通,了解学生,改进教法,突破学法。针对新教材,我也使用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方式,积极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设计了“远离烟酒(调查活动课)“人的性别决定(游戏课)”、“蚯蚓在哪儿爬得快(实验探究)”等课,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对于生物课的教学,我采用系统性、阶段性相结合的原则,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使每堂课都能让学生有收获。我也自己动手做了一些教具,搜集了一些教学视频还有做了一些教学PPT,以丰富学生的总之,不管在课堂教学,还是在课外活动中,我都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标,力求让生物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

高一生物教案怎么写的篇8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的最后一节,所涉及的知识建立在前面各章的基础上,如癌细胞的特征。本节内容联系到了细胞的分子组成、形态、细胞的增殖。与老教材相比,细胞的癌变单独成节,内容有所扩展,更加贴近生活。

学情分析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有关癌症的知识,但是没有深入学到细胞的癌变机理的水平。学生在理解癌变的机理时,特别是学习其中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时,会相对来说比较困难,此也为难点,需重点教授。本节内容为新教材末尾节内容,学生通过几月高中生物的的学习,认知结构已经基本形成,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学习动机存在一定的内在信念,有较强的认知活动能力,故在教学中,应该重点启发学生自主探究。通过结合现实生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分析、归纳、概括等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和致癌因子。

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

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知识能力。

培养学生网络探究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生命的运动性,体会内因和外因对生命进程的影响。

2)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性问题,和人类健康问题。

四、教学重点

1、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2、致癌因子

3、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4、健康的生活方式与防癌

五、教学难点

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区别

六、教学流程图

SHAPEMERGEFORMAT

七、教学详案:

情感价值观知识逻辑过程体验反馈调控预设癌症是生活中常见的,大家对癌症都有着一种恐惧感,以癌症的发生和癌症的防治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导入】同学们,晒太阳对人体有什么好处?如何正确处理日光浴与预防紫外线过度辐射之间的关系?为什么臭氧层破坏会导致皮肤癌患者增多?癌是怎样产生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癌症的发生以及怎样预防癌症。

【引出概念】肿瘤就是癌症这种说法正确吗?

【教师总结】肿瘤是身体的一部分细胞与机体的其他组织生长不协调,表现为任意地、无节制地增殖分裂,增长成一个大的组织块则为肿瘤。

肿瘤有良性的又有恶性的。良性肿瘤逐渐增长时仅是压迫周围组织,而恶性肿瘤除了压迫以外还可以向周围浸润,也就是肿瘤组织不断侵入周围组织,这种恶性肿瘤就称为“癌“。(两个画面:癌细胞向周围扩散)

【提问】癌症的定义?一个正常的细胞要经历哪些生命历程?分裂是否有限?分化是否有方向?

【学生活动】通过问题探讨,根据生活经验,初步认识癌症的概念。

【预期答案】

恶性肿瘤称之为癌症。

【预期回答】正常细胞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就变成不受集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

【学生活动】回顾上节课的知识,总结出正常细胞要经历有限的分裂,有向的分化,衰老,死亡。

学生很容易联想到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杀手之一,而疾病中最让大家感到恐惧就是癌症。

学生对癌症已有初步了解,良性肿瘤可以切除,恶性肿瘤称之为癌症。

教师引导学生细胞的癌变的现象是无限的分裂和无向的分化。

通过对素材的分析,让学生初步区别正常细胞和癌细胞的不同。【素材】人体正常的肝细胞和海拉宫颈癌细胞在细胞周期,分裂次数,存活时间,形态结构上的比较。

【学生总结】学生通过对素材的分析总结,归纳出癌细胞的特征。

癌细胞的特点:

1、恶性增殖的“不死细胞”,2、形状显著改变的“变态细胞”,

3、黏着性显著下降的“扩散细胞”。根据素材,学生应该可以较清晰的比较出正常细胞和癌细胞的不同。

带着问题观察,同时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的参与到分析和讨论中,在表达交流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考】引起细胞癌变的原因是什么?

【提问】引起细胞癌变的致癌因子有哪些?

【教师总结】总结致癌因子的种类:

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是辐射,如紫外线、X射线等。

化学致癌因子:无机物如石棉、砷化物、铬化物、镉化物等;有机物如联苯胺、烯环烃、亚硝胺、黄曲霉素等。

病毒致癌因子:致癌病毒。

【知识巩固】我们已经归纳了致癌因子的种类,那老师举例,同学们分析它是属于哪一类的致癌因子。

【素材】1.日本广岛、长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受原子弹的影响。对幸存的居民进行29年的调查,发现皮肤癌、粒细胞性白血病发生率明显增加,而且距离爆炸中心越近,发生率越高。

2.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物质外泄,诱发了众多白血病患者。

3.居里夫人在研究工作中长期被放射线损伤,导致白血病。

4.我国北方地区居民有冬季烧火炕的习惯,有时臀部皮肤发生癌变形成所谓的炕癌。华北地区食管癌患者中有50%-73%有喜欢热食的习惯。

5.苯并芘是煤焦油中的主要致癌成分,存在于吸烟时烟草燃烧的烟雾、工厂的煤烟、汽车的尾气等。近几十年来,肺癌的发病率增加。很可能和人们吸入了大量的上述气体有关。

6.有人用砷酸钠治疗皮肤病后,出现局部色素增加,过度角化,最后发展为皮肤癌,砷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使人致癌而不是动物致癌的物质。

7.日本“奥姆真理教”曾在东京地铁使用的“芥子气”,可以使人患白血病、肺癌、乳腺癌。

8.EB病毒是一种疱疹病毒,能使儿童患淋巴癌和成人患鼻咽癌。

9.1911年Rous第一次用鸡肉瘤的无细胞提取物引起另一只鸡产生新的肿瘤。【学生回答】致癌因子。

【学生活动】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总结出生活中常见的致癌因子。

【预期答案】辐射、农药、化肥、抽烟、病毒等。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将这些致癌因子与之前分出种类对应起来,对知识进一步掌握。

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对于致癌因子还是比较熟悉的,对于致癌因子这一概念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对于生活中的例子,也是较容易分析出是哪种物质是致癌因子,致癌因子的分类在学生的认识中是第一次接触,但是化学、生物、物理是学生的必修科目,所以,分类同学们还是能够容易理解。

产生困惑,激发探知欲。带着问题去学习,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整合资料、观察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致癌因子是使细胞癌变的外因,那内因是什么?

【教师讲解】人和动物的染色体上本来就存在和癌有关的基因它们都是细胞中正常的固有的基因:

原癌基因:其很多的产物都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

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组织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高一生物教案怎么写的篇9

教材分析

《细胞的增殖》是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涉及的主干知识有细胞周期的组成、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以及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DNA数目的变化情况。教材对于有丝分裂的引出,首先介绍细胞周期的概念,即有丝分裂的准备阶段。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装片的实验,旨在能熟练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观察中更形象地加深对有丝分裂过程的理解。本课时的内容学习对后续知识如细胞减数分裂的内容学习很有帮助,特别是要发掘其中蕴含的生物学方法和观点,对于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已经具有较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有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细胞的结构的内容,对细胞的内部结构如细胞质、细胞核较为熟悉,教师在讲授有丝分裂过程中只要说明过程经过,学生能较快理解有丝分裂过程中物质变化。通过学生实验,更能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概述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区别各时期细胞分裂图。

概述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DNA数目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抽象过程在脑中具体化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以后更抽象的生物学知识。

2.通过对染色体模型的制作,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动手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有丝分裂意义的学习,体会生物自身发展的规律,培养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2.建立起生物学基础理论,保持对生物学的兴趣,这样可以维持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

重点难点

重点: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难点: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以及DNA数量的变化。

教法学法

【教法】问题导学法、传授法、讨论法、flash动画演示法

【学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约3min)

【教师活动】

展示大小长颈鹿的图片,引导思考:在图片上你发现了什么?能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活动】

回答:两者个体大小不同

【教师活动】

归纳阐述:两者个体大小不同的根本原因是成年长颈鹿的细胞数目比幼年的要多,而细胞数目的增多是细胞有丝分裂的结果。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

引导讲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细胞周期的内容,知道了分裂间期为细胞分裂期准备好了双份的DNA分子同时也合成了一些有丝分裂需要的蛋白质,那么有丝分裂过程究竟是怎样进行的呢?

【学生活动】

回忆细胞间期的物质变化,准备学习新知识

【设计意图】本环节从学生周围的实例入手,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同时也体现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理念。

环节二:小组探究,动手模拟(约12min)

【教师活动】

分裂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为了便于描述呢,我们把有丝分裂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我们这节课主要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形式,老师先播放有丝分裂的四个时期的视频,观察视频后结合书本上知识各小组分别讨论分配到的时期中染色体的变化情况并我们的模型来模拟一下。

【学生活动】

第一组、第二组:模拟前期第三组、第四组:模拟中期第五组、第六组:模拟后期第七组、第八组:模拟末期

高一生物教案怎么写的篇10

教学目标:

1、理解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两个支柱: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了解变化的电场和磁场相互联系形成同一的电磁场。

2、了解电磁场在空间传播形成电磁波。

3、了解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以及赫兹实验在物理学发展中的贡献。体会两位科学家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一、伟大的预言

说明: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那年,麦克斯韦在苏格兰爱丁堡附近诞生,从小就表现出了惊人的数学和物理天赋,他从小热爱科学,喜欢思考,1854年从剑桥大学毕业后,精心研读了法拉第的著作,法拉第关于“场”和“力线”的思想深深吸引了麦克斯韦,但麦克斯韦也发现了法拉第定性描述的弱点,那就是不能定量的描述电场和磁场的关系。因此,这位初出茅庐的科学家决定用他的数学才能来弥补。1860年初秋,麦克斯韦特意去拜访法拉第,两人虽然在年龄上相差四十岁,在性情、爱好、特长方面也迥然各异,可是对物质世界的看法却产生了共鸣。法拉第鼓励麦克斯韦:“你不应停留在数学解释我的观点”,而应该突破它。

说明:麦克斯韦学习了库仑、安培、奥斯特、法拉第、亨利的研究成果,结合了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最终建立了经典电磁场理论。

说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告诉我们:闭合线圈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就能产生感应电流,我们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为什么会产生感应电流呢?一定是有了感应电场,因此,麦克斯韦认为,这个法拉第电磁感应的实质是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电路中的电荷就在这个电场的作用下做定向移动,产生了感应电流。即使变化的磁场周围没有闭合电路,同样要产生电场。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这是一个普遍规律

说明:自然规律存在着对称性与和谐性,例如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既然变化的磁场能够产生电场,那么变化的电场能否产生磁场呢?麦克斯韦大胆地假设,变化的电场能够产生磁场。

问:什么现象能够说明变化的电场能够产生磁场?(例如通电螺线管中的电流发生变化,那么螺线管内部的磁场要发生变化)

说明:根据这两个基本论点,麦克斯韦推断:如果在空间在空间某区域中有不均匀变化的电场,那么这个变化的电场能够引起变化的磁场,这个变化的磁场又引起新的变化的电场.........这样变化的电场引起变化的磁场,变化的磁场又引起变化的电场,变化的电场和磁场交替产生,由近及远传播就形成了电磁波。

二、电磁波

问:在机械波的横波中,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之间有何关系?(两者垂直)

说明:根据麦克斯韦的理论,电磁波中的电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互相垂直,而且两者均与电磁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电磁波是横波。

问:电磁波以多大的速度传播呢?(以光速C传播)

问:在机械波中是位移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在电磁波中是什么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呢?(电场强度E和磁感应强度B)

三、赫兹的电火花

说明:德国科学家赫兹证明了麦克斯韦关于电磁场的理论

板书设计

一、伟大的预言

1、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

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

2、变化的电场和磁场交替产生,由近及远传播形成电磁波

二、电磁波

1、电磁波是横波,E和B互相垂直,而且两者均与电磁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2、电磁波以光速C传播)

3、电磁波中电场强度E和磁感应强度B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

三、赫兹的电火花

赫兹证明了麦克斯韦关于电磁场的理论

高一生物教案怎么写的篇11

知识目标

1、掌握波长、频率、波速的物理意义;

2、能在机械波的图象中识别波长;

3、掌握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一关系进行计算和分析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材料、识别图象、钻研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波长的含义及公式的含义;要求对公式能灵活应用,学习中要理解波的传播速度的特点,掌握波速、频率、波长各由什么因素决定,减少理解概念出错的机会。为了很好的理解波速、频率、波长各由什么因素决定,解释如下:

波的传播速度,其中__三个量相互关联;从公式上看,似乎任意一个量改变都会影响其他两个量;不少的初学者都会产生这样的认识,其实不然,那么都是受谁决定的呢?

(1)周期和频率:只取决于波源,而与__无关;

(2)波速决定于介质的物理性质,它与__无直接关系。

(3)波长,则决定于和,只要和其中一个发生变化,其值必然发生变化,而保持的关系.

波长、频率和波速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横波演示器、计算机多媒体

高一生物教案怎么写的篇12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掌握细胞的分化的概念、特点和意义。

2.理解细胞的全能性。

3.掌握细胞全能性实例。

教学重难点

(1)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

(2)细胞全能性的概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思考:1、一般多细胞生物体发育起点是什么?

2、受精卵进行分裂的方式是什么?

3、有丝分裂后,亲代和子代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否相同?

近年来,关于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的研究,已经成为细胞生物学的重要课题。这是因为:细胞分化和生物发育有关;细胞癌变与当今世界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癌症有关;细胞衰老与人类及动植物的寿命有关

大家都是从一个受精卵生长发育而来,为何一个细胞能发育为这么多种不同的细胞呢?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问题探讨”的“讨论”,教师提示。

提示1.健康人会不断产生新的血细胞,补充到血液中去。

2.骨髓中造血干细胞能够通过增殖和分化,不断产生不同种类的血细胞。

一、细胞分化: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P117,总结出分化的概念。

1、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中,有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详见课件图片展示

成年人全身细胞总数约1014个,细胞种类有200多种,这么多种类细胞均来自一个受精卵。

2、细胞分化的特点:

1.细胞分化的持久性:发生于整个生命进程中。

2.细胞分化的差异性:高等生物比低等生物分化显著;动物比植物分化显著。

3.细胞分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一般情况下细胞分化是不可逆转的过程。

问:多细胞生物体在胚胎早期随着细胞的有丝分裂,细胞数目迅速增加。这些细胞的遗传物质相同吗?(复习有丝分裂特点)从理论上讲具有同样的遗传性的体细胞就应该表现出相同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事实果真如此吗?为什么?

学生活动:P118第三段得到答案。

3、结果:增加细胞的类型,产生出不同形态、结构、功能的细胞,不同类型的细胞构成不同的组织和器官。

4、分化的实质: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同一生物个体不同部位细胞、DNA、基因、tRNA相同,但mRNA、蛋白质的种类不同。

5、分化的意义:是个体发育的基础;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学生活动:通过总结比较细胞分化与细胞分裂的异同,完成课件中的表格

思考:既然细胞分化具有稳定性、持久性、不可逆性,那么已经发生高度分化的细胞,还能像早期胚胎细胞那样,再分化成其它细胞吗?

1958年,美国科学家斯图尔德用胡萝卜韧皮部细胞成功地培育出了一棵完整的植株。实验证明: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能,即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二、细胞的全能性

1、概念: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2、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详见课件

3、动物细胞的全能性:

动物细胞的全能性随着细胞分化程度的提高而逐渐受到限制,细胞分化潜能变窄,这是指整体细胞而言。可是细胞核则不同,它含有保持本物种遗传性所需要的全套基因,并且并没有因细胞分化而失去基因,因此,高度分化的细胞核仍然具有全能性。这可以从细胞核移植实验以及其他的实验证据中得到证实。详见课件

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细胞分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A、细胞分化与生物发育密切相关。

B、细胞分化是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C、细胞分化仅发生在胚胎期D、细胞分化是生物界的一种普遍现象。

2、下列有关细胞分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同一生物个体不同的细胞中DNA、mRNA、蛋白质的

种类和数量互不相同

B.红细胞的形成与基因表达有关而与细胞分化无关

C.胡萝卜叶肉细胞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后不具全能性

D.分化是基因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3、下列发生了细胞分化且能体现体细胞全能性的生物学过程是()

A、玉米种子萌发长成新植株B、小鼠骨髓造干细胞形成各种血细胞

C、小麦花粉经离体培养发育志单倍体植株

D、胡萝卜根韧皮部细胞经组织培养发育成新植株

4、花药离体培养是指把分裂旺盛的花药细胞用人工的方法培育成植株。这成果利用了细胞的()

A、应激性B、全能性C、变异性D、适应性

高一生物教案怎么写的篇13

一、教学目标

1.能用稳态与平衡观,理解体液免疫的过程。

2.通过分析体液免疫的动画,运用总结与归纳的方法,得出体液免疫的过程。

3.根据体液免疫的过程,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4.通过本节学习,感受人体的奥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液免疫的过程。

难点:体液免疫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提问:我们的身体无时无刻不被病原体所包围,但是多数情况下我们并未感到不适,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复习人体的三道防线,由第三道防线引出体液免疫,从而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体液免疫的三阶段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体液免疫过程Flash动画,提问:体液免疫可划分为哪几个阶段?自主思考。

(体液免疫划分成感应阶段、反应阶段和效应阶段)

2.体液免疫的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你能描述这三个阶段的具体过程吗?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同桌交流。

教师就三个阶段依次提问学生,教师补充强调。

(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另外,少数抗原会直接刺激B细胞。这一过程就是我们说的感应阶段。B细胞受到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会产生抗体,这就是反应阶段。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生成沉淀,被吞噬细胞处理消化,这就是效应阶段。)

3.认识二次免疫

教师提出问题:生过天花或麻疹的人为什么一般终生不会再次患上这种病呢?与哪种细胞有关?学生自主思考,教师补充讲解。

(记忆细胞,它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对抗原的记忆可达数月甚至终生。当遇到同种抗原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生出新的浆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浆细胞会产生大量的抗体,从而快速消灭抗原。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二次免疫。它比初次免疫反应更迅速也更强烈。)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概括较为完整的体液免疫的概念。

(体液免疫,就是发生在体液中,靠B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的免疫方式。)

(三)巩固提高

布置任务:画体液免疫的概念图。先独立构建概念图,完成后组内互相修改完善,之后选优秀作品展示,并让学生归纳体液免疫的概念。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总结。

(五)布置作业

请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描述天花病毒从空气侵入人体并被抗体消灭的整个过程。

四、板书设计

高一生物教案怎么写的篇14

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细胞的分化科目:生物教学对象:高一课时:1课时提供者:朱林艳单位:楚雄一中一、教学内容分析细胞分化既是细胞生命历程中的重要阶段,又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细胞的分化过程是受机体严格精巧的控制,其内部遗传物质是相同的。根据它分化潜能的大小,将它分为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和专能干细胞。其中细胞全能性的知识又是选修课本中细胞培养这一生物技术的理论基础。除此以外,有的细胞中内部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就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恶性增殖细胞,这是细胞的癌变。所以,本节内容既是对细胞结构、功能、分裂等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又为学习遗传、变异等打下基础。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⑴说出细胞分化的概念及在生物个体发育中的意义

⑵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在生产实践与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说出细胞全能性的实质及植物细胞全能性,能够区分具体细胞全能性的大小

2、能力目标:

⑴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探究,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⑵探究细胞分化的特点,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和生物学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生命的运动性,体会内因和外因对生命进程的影响等哲学思想

(2)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和人类健康问题,激发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关爱生命的美好情感。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在初中对“细胞分化”的知识有初步的了解,在学完“细胞的增殖”后学习本节,对生物的个体发育有一个系统的理解。这节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缺乏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微观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讲解、讨论、谈话法结合直观教学五、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

(1)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

(2)细胞全能性的概念

教学难点

(1)细胞分化的概念

(2)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及实例

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在我们体内,红细胞的寿命为120d左右,白细胞的寿命为5-7d。这些血细胞都是失去分裂能力的细胞。那么在我们体内的血细胞数量会不会减少?

不会。因为人体骨髓内的造血干细胞通过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通过细胞分化产生不同的血细胞。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课件演示】造血干细胞的分化。

INET

通过观察由造血干细胞产生的各种血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的差异引出细胞分化。明确同一动植物体内的各种细胞都是来自一群彼此相似的细胞,从而得出细胞分化的概念。

引出细胞分化

1、细胞分化只发生在胚胎时期,还是发生在生物体生命的整个过程中呢?你能举例说明吗?(整个生命过程中)请举例说明

2、稳定性—遗传物质并未发生改变。

资料:黑色素细胞在体外培养30多代后仍能合成黑色素;离体培养的上皮细胞,始终保持为上皮细胞,而不会变成其他类型的细胞

3、不可逆性:分化了的细胞将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到死亡。(如红细胞不能逆分化成造血干细胞)细胞分化的特点引导分析细胞分化的特点。

【教师讲述】

由于细胞分化,使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出现差异,也就可以形成特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组织和器官,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体内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比如: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根细胞从土壤中吸收营养物质等),使各种生理功能能够高效进行,从而完成个体正常的发育。因此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出现差异仅仅是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面现象,那出现这些差异的本质原因是什么呢?

【教师引导】

1、在组成细胞的分子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那种物质?(蛋白质)。

2、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合成又是受什么控制的呢?(细胞的控制中心—细胞核)。

3、具体讲是细胞核中的哪一部分?(染色体,主要成分为DNA和蛋白质)。

4、DNA上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又代表了什么?(遗传信息)。

5、同一个体不同细胞遗传信息相同吗?(相同,都是来自一个受精卵细胞)。

6、那相同的遗传信息为什么控制合成不同的蛋白质呢?(遗传信息执行的情况不同)。

【课件演示】红细胞和肌肉细胞中的基因及其执行情况。

明确在红细胞和肌肉细胞中都有血红蛋白基因和肌动蛋白基因,但是在红细胞中血红蛋白基因处于活动状态,而肌动蛋白基因处于关闭状态。在肌肉细胞中正好相反【过渡】:细胞分化具有持久性、稳定性、不可逆性,那么高度分化的细胞,还能再分化成其它细胞吗?一般来说分化了的细胞将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至到死亡。但研究表明一些已分化的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仍能再分化成其他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引入细胞全能性的探究引入斯图尔德的胡萝卜韧皮部细胞组织培养实验。(课件展示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

INET1、该实验说明什么问题?

植物高度分化的体细胞能发育成一个个体

2、植物体的任何一个体细胞都能发育成个体吗?

能。由于体细胞都来自同一个受精卵的有丝分裂,每个体细胞都带有本物种的全套遗传物质。

3、如果不把胡萝卜韧皮部取下来,这些细胞能发育成个体吗?

不能,说明全能性的表达需要一定的条件引导出:全能性表达的条件、差异、应用

七、教学评价设计导学案:

思考1:为什么健康人的血细胞数量不会随着血细胞的死亡而减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2:骨髓与血细胞的形成图

1、说出三种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2、三种细胞的来源相同吗?

3、通过此图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一生物教案怎么写的篇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平抛运动的特点是初速度方向水平,只有竖直方向受重力作用,运动轨迹是抛物线;

(2)知道平抛运动形成的条件;

(3)理解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其加速度为g;

(4)会用平抛运动规律解答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在知识教学中应同时进行科学研究过程教育,本节课以研究平抛物体运动规律为中心所展开的课堂教学,应突出一条研究物理科学的一般思想方法的主线:

观察现象→初步分析→猜测实验研究→得出规律→重复实验→鉴别结论→追求统一。

(2)利用已知的直线运动的规律来研究复杂的曲线运动,渗透物理学“化曲为直”“化繁为简”的方法及“等效代换”正交分解”的思想方法;

(3)在实验教学中,进行控制的思想方法的教育:从实验的设计、装置、操作到数据处理,所有环节都应进行多方面实验思想的教育,“实验的精髓在于控制”的思想,在乎抛物体实验中非常突出。如装置中斜槽末端应保持水平的控制;木板要竖直放置的控制;操作上强调小球每次都从斜槽同一高度处由静止开始释放的控制;在测量小球位置时对实验误差的控制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重复多次实验,进行共性分析、归纳分类,达到鉴别结论的教育目的,同时还能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

(2)在理解平抛物体运动规律是受恒力的匀变速曲线运动时应注意到“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这方面的问题,我国东汉的王充(公元27~97年)历尽心血三十年写成《论衡》一书,全书三十卷八十五篇约三十万字,已有精辟论述,以此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刻苦学习、勤奋工作精神的美德教育。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学习和借鉴本节课的研究方法。

2、教学难点:平抛运动的规律。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实验目的

1.用实验的方法描出平抛运动的轨迹.

2.判断平抛运动的轨迹是否为抛物线.

3.根据平抛运动的轨迹求其初速度.

二、实验原理

1.利用追踪法逐点描出小球运动的轨迹.

2.建立坐标系,如果轨迹上各点的y坐标与x坐标间的关系具有y=ax2的形式(a是一个常量),则轨迹是一条抛物线.

三、实验器材

斜槽、小球、方木板、铁架台、坐标纸、图钉、重垂线、三角板、铅笔、刻度尺.

四、实验步骤

1.安装调平

将带有斜槽轨道的木板固定在实验桌上,其末端伸出桌面外,轨道末端切线水平,如图所示.

2.建坐标系

用图钉将坐标纸固定于竖直木板的左上角,把木板调整到竖直位置,使板面与小球的运动轨迹所在平面平行且靠近,把小球放在槽口处,用铅笔记下小球在槽口(轨道末端)时球心在木板上的投影点O,O点即为坐标原点,用重垂线画出过坐标原点的竖直线,作为y轴,画出水平向右的x轴.

3.确定球的位置

将小球从斜槽上某一位置由静止滑下,小球从轨道末端射出,先用眼睛粗略确定做平抛运动的小球在某一x值处的y值,然后让小球由同一位置自由滚下,在粗略确定的位置附近用铅笔较准确地描出小球通过的位置,并在坐标纸上记下该点.用同样的方法确定轨迹上其他各点的位置.

4.描点得轨迹

取下坐标纸,将坐标纸上记下的一系列点,用平滑曲线连起来,即得到小球平抛运动轨迹.

五、数据处理

1.计算初速度

在小球平抛运动轨迹上选取分布均匀的六个点——A、B、C、D、E、F,用刻度尺、三角板测出它们的坐标(x,y),并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已知g值,利用公式y=2(1)gt2和x=v0t,求出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v0,最后算出v0的平均值.

2.验证轨迹是抛物线

抛物线的数学表达式为y=ax2,将某点(如B点)的坐标x、y代入上式求出常数a,再将其他点的坐标代入此关系式看看等式是否成立,若等式对各点的坐标近似都成立,则说明所描绘的曲线为抛物线.

六、误差分析

1.斜槽末端没有调水平,小球离开斜槽后不做平抛运动.

2.确定小球运动的位置时不准确.

3.量取轨迹上各点坐标时不准确.

七、注意事项

1.实验中必须调整斜槽末端的切线水平(检验是否水平的方法是:将小球放在斜槽末端水平部分,将其向两边各轻轻拨动一次,看其是否会加速或减速运动).

2.方木板必须处于竖直平面内,固定时要用重垂线检查坐标纸竖线是否竖直.

3.小球每次必须从斜槽上同一位置滚下.

4.坐标原点不是槽口的端点,应是小球出槽口时球心在木板上的投影点.

5.小球开始滚下的位置高度要适中,以使小球平抛运动的轨迹由坐标纸的左上角一直到达右下角为宜.

6.在轨迹上选取离坐标原点O点较远的一些点来计算初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