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化学教案 > 质量守恒定律初中化学教案【推荐2篇】正文

质量守恒定律初中化学教案【推荐2篇】

| 来源:网络整理

质量守恒定律初中化学教案(集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质量守恒定律初中化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质量守恒定律初中化学教案1

教学目标:

识记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

教学方法:

实验引导法:设问——实验——归纳——总结——练习

教学用具:

中的实验仪器和药品及多功能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请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2、 实验室制取氢气的文字表达式;

3、 表现氢气的还原性的文字表达式。

实物投影:学生写出的三个文字表达式。

思考:从三个文字表达式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定性说明化学反应)

引入:10g氯酸钾分解后可生成多少g氧气?若出现这样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学习了本章的内容,这样的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投影:第四章 化学方程式

讲述:为了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质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演示实验。

投影:演示 白磷的燃烧

观察:实验现象 比较:反应前后系统质量的变化

实验操作:称量反应前系统的质量;点燃白磷;称量反应后系统的总质量

实物投影:天平指针在反应前后保持一致。

投影:实验分析:磷(P)+氧气(O2) 点燃 五氧化二磷(P2O5)

讲述:由于锥形瓶及仪器质量不变,因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投影:M(P)+M(O2)=M(P2O5)

学生 氢氧化钠和硫酸铜的反应

投影:实验步骤:

1、将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分别装入烧杯和小试管中;

2、称量反应前系统的总质量;

3、将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混合;

4、称量反应后系统的总质量,并比较质量的变化。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投影:实验分析:

硫酸铜(CuSO4)+氢氧化钠(NaOH) 氢氧化铜(Cu(OH)2)+硫酸钠(Na2SO4)

蓝色溶液 无色透明溶液 蓝色沉淀 无色透明溶液

学生思考:从上述实验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M(CuSO4)+M(NaOH)=M(Cu(OH)2)+(Na2SO4)

二、讲授新课:

思考:由以上两个实验可知,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投影:第一节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ΣM(反应物)=ΣM(生成物)

过度:仅仅以两个实验是否可以说明这个定律呢?

思考:是否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问题1:2g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为什么不等于2g?

问题2:10g氯酸钾加热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什么小于10g?

学生讨论并解决问题1和问题2。

投影:二、质量守恒定律的.使用范围:

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所有的化学反应

三、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

投影:思考并讨论:只守恒定律为什么可以成立?

提示:从化学反应的实质和化学变化前后各种微粒的种类及数目的变化方面考虑。

学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各小组代表发言,综合讨论结果。

讲述:以P+O2 点燃 P2O5为例。

反应前后:改变——分子种类

不变——元素种类、原子种类、原子个数

投影: 改变 分子种类

元素种类

化学变化前后 不变 原子种类 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

原子个数

三、课堂小结:

1、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 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

3、 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

学生练习

整合集训P41 1、2

作业:课本P70 1、2

质量守恒定律初中化学教案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3、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史实资料,学习科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

3、产生学习的成功体验,享受学习、享受科学。

二、重点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三、教学过程

讲授:质量守恒定律

引入:展示图片:铁丝、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请你用文字表达式表示以上的化学反应。

通过前面的学习,你不但看到了现象,而且看到了现象背后的本质,知道了什么物质参加反应,又生成了什么物质。但是,如果我们转换一下角度,是否会有同学从量的角度对这些反应提出问题?

讲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注重化学实验中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的化学史料。

提出可能的假设。

倾听学生的见解。对每一种意见都要表现出一种理解。

提问:你的观点动摇了吗?

设问:如果你们按学案(见附件)上的实验设计方案再进行实验,情况又会怎样呢?

教师可以参与几组的实验与讨论。

每组获得的结论相同吗?哪种结论是正确的?

导致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教师在课上画龙点睛。

例如:提示它们塞子崩开后,天平还平衡吗?是什么原因?等等。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二、本课题分析

本课题包括质量守恒定律与化学方程式两部分内容。

在质量守恒定律部分内容中,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首先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通过作出假设、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方法,设计并实施一系列的探究性实验方案,如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以及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等实验,指导学生观察、思索,使学生从自己亲身观察到的事实中,经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一规律。教材的这种处理方法,学生接受起来十分自然,实验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而且学习质量守恒定律,也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质量守恒定律结合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以及一些化学反应和它们的文字表达式,都是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基础。

学情分析

由于从初一时的学习习惯是接受式,而且很多学生在英语科等失去兴趣后,对继续学习的受阻,学生的基础不扎实,实验操作技能能力较低,有重重的慵懒感,由于每次考试排名影响,使很多学生没有了自信,所以难形成解决问题的持续思路。这节课包含实验探究与数据分析,学生因为数学功底的影响,只求得到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在应用计算方面产生很大障碍。所以,我从有趣的引入开始,先用前两个实验得到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后再用学生熟悉的实验现象来补充说明学生的疑点。由于,每个班的学生的人数太多,超过60个,实验条件不允许,加上时间有限,我两个让学生课前做过一次,后在课堂上演示。后两个实验用录像播放,以让全体同学看清楚,便于分析,对于计算,我从最简单的数据开始。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2、能从微观角度分析在一切化学反应里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研究化学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求实的科学态度。

3、培养学生“物质是永恒存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难点:质量好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