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教案(汇编七篇)正文

小学语文教案(汇编七篇)

| 来源:网络整理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范文汇总7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联系课文中语言环境理解“渺小”、“恩赐”、“慷慨”、“枯竭”、“再生”、“遨游“等重点词语,并会用“渺小”、“贡献”造句。

2、掌握本课的说明方法,理清文章层次,段落间的关系,了解有关地球的知识。

3、培养朗读能力,能写出读后的收获。

4、教育学生树立环境意识,要从我做起保护地球。

【教学重点】

了解为什么地球上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为什么不能破坏地球的自然资源,为什么不能够居住到别的星球上去,从而懂得课文题目“只有一个地球”的意思。

本课可采用变序教学法,抓住重点段辐射全文,让学生在课文中理解,读中感悟。

具体教学环节安排如下:

一、提出课题,整体感知

1、提出课题后,让学生说说从这个课题中你想到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直接点明课题的段落,并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二、变序教学,提纲辐射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段中语句填空:

因为这个地球太( ),同时又太( );如果地球被破坏了,我们( );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 ),所以要精心保护地球。

2、学生齐读填空题,说说从课文哪些段落可以感悟到要精心保护地球的原因。

三、教给学生举一反三

学习第一段。

默读第一段。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训练朗读,通过理解“母亲”、“摇篮”等词语,指导学生带着亲切、感激之情练读重点语句,学生评议读的效果怎样。

出示遥看地球表面的图象,师生一起描述看到的美丽景色。

理解完后,再练读描写地球美丽壮观的语句。

抓住重点词语,了解人类生活范围为什么是很小的。

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四、质疑自学,讨论探究

教学要继续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探究,例如:默读、质疑、解疑、讨论、查找资料等形式,给予学生更广阔的空间,以便学生掌握更多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学习第二段。

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把没读懂的内容用笔标示出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师把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明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可再生资源为什么不可再生了?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威胁?为什么说地球是无私的?课文从哪几方面讲了人们对地球的破坏?让生讨论自己解决问题。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类都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表现。有的学生会拿出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共同讨论人类具体都做了些什么,都造成了哪些生态灾难?让学生谈感受,引导学生认识地球是可爱的,可破坏是残酷的。

指导朗读。

填空训练:地球上的水资源本来是可以( ),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类向水中排放( ),不但使它( ),还会使人( ),鱼类( ),所以我们应( )。

五、自读自悟,学习第三段

1、讨论为什么不能够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让学生结合书上的内容和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解决问题,这样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2、联系上下文理解“资源枯竭“。

3、抓住关联词“…但是…即使…也是…”领悟第七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六、感悟重点,延伸展开

1、再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课文主要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要求我们怎么做?

2、讨论: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地球?例举自己所知道的自觉保护地球的人和事。

七、回归整体,感悟内化

1、让学生说说对课文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朗读全文,说说课文为什么用“只有一个地球”为题,谈谈学完课文后的感受,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3、老师设计一项扩展应用性的作业,每个同学回去之后再细细赏读课文,在进一步鉴赏有关资料的基础上,构思一幅宣传画,设计一句广告语,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为北京申办奥运做一点贡献。

4、教师总结谈话: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保护地球”这一要求落实到具体行动上,争当一名环保小卫士。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自主选择识字方法,认识4个“会认字”,练习书写8个“会写字”;参照“我的词语库”积累词语。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童话故事语言的流畅、情节的曲折、人物的生动。

★感悟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伟大并受到情感的教育。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续编故事或表演童话剧。

教学重难点:

★感受童话故事语言的流畅、情节的曲折、人物的生动。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动画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精彩的小动画,想看吗?赶快欣赏吧!(播放课文动画)

2、生看动画。

3、动画片看完了,谁能说说动画中讲了谁和谁?它们在干什么?你们从动画中感受到了什么?

4、这个故事片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7课《妈妈留下的葡萄树》。(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大家想读读课文吗?那就赶快翻开课本,自由地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自由地读课文,边读边标好自然段,画出不认识到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

学生自由拼读4个“会认字”,并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记忆这些字,用字典查出刚才画出的不认识的字的'读音。

检查学生自读课文的情况。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读后评议。

三、学习8个“会写字”

认读8个生字。

让学生分析这些字的字形结构,给字组词。

观察生字,说说书写这些生字时应注意什么。学生边说教师边在黑板上范写。

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每个生字写三遍。

四、生字游戏

点击课件中的“学习生字”,可进行拼音游戏和组词游戏进行巩固练习。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从动画中感受到了狐狸妈妈对小狐狸的爱。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从课文的语言文字中去感受妈妈的爱。

二、读中感悟

1、打开课件中的“读中感悟”,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对我们读课文所提出的要求,谁来读读,明白了吗?开始自由读课文吧。

2、学生默读课文,找出相应的句子。

3、根据学生的反馈,点击“读中感悟”中的相关句子,相机指导朗读、理解。

如:

当学生回答“我从‘她翻过一座山,翻过两座山,又翻过第三座山……’这句话中感受到了妈妈的爱……”时,就点击第一个“翻山”按纽出示这句话,然后问:狐狸妈妈翻了这么多座山,容易吗?谁能读出翻山的艰难呢?指名读这句话,评一评是否读好了这句话。再点击第二个“翻山”按纽,告诉学生句中呈蓝色的词语应该读重音,同时应该把语速放慢。让学生再次朗读这句话。

当学生回答“我从‘呜——孩子,危险!快逃哇!’ 这句话中体会到了妈妈的爱……”时,就点击第一个“喊逃”按纽出示这句话,然后问:谁能说说遇到了什么危险?点击第二个“喊逃”按纽,问:猎人和狗来抓他们了,情况非常危急,谁能读出危险、紧急的语气呢?指名读,评读,齐读。再问:小狐狸听见了妈妈的喊叫,是怎么做的?从哪几个词语中可以看出小狐狸在拼命逃?小狐狸逃离了危险,但妈妈可能怎样了?

4、点击“下一问”出示第二个问题:狐狸妈妈这么爱小狐狸,小狐狸爱妈妈吗?请同学们快速默读5、6自然段,再告诉老师。

5、学生默读5、6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

6、根据学生反馈,点击课件出示相关句子,指导朗读,理解。

如:

当学生回答“我从‘小狐狸在山中走哇走哇,到处寻找妈妈。……’这句话中体会到了小狐狸爱妈妈。”便点击第一个“寻找”按纽出示这句话。问:小狐狸为什么要到处寻找?他可能到过哪里去寻找?再点击第二个“寻找”按纽,指导学生读出小狐狸对妈妈的爱。

当学生回答“我从‘想到这里,小狐狸放开嗓子喊道:……’这句话中体会到了小狐狸爱妈妈”时,便点击第一个“喊道”按纽出示这句话,问:“想到这里”指小狐狸想到了什么?谁来帮小狐狸说说这棵葡萄树是怎么来的。这时,小狐狸心里会怎么想?点击第二个“喊道”按纽,让我们帮帮小狐狸,把他希望早点找到妈妈的心情喊出来吧!齐读这句话。

7、课文既描写了狐狸妈妈爱小狐狸,也描写了小狐狸爱妈妈,重点是讲什么呢?我们通常把妈妈的爱简称为母爱,读了课文后,你认为狐狸妈妈的爱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呢?

8、点击“下一问”出示第三个问题:现在你们知道课文为什么要以“妈妈留下的葡萄树”为题目吗?这棵葡萄树有什么意义?

三、拓展延伸

1、点击“拓展延伸”,谈话:今天,我们都被狐狸妈妈深沉,伟大的母爱感动了。其实,伟大的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它就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上,你们体会到了妈妈的爱吗?想一想,说一说。

2、让我们用诗的语言描述妈妈的爱吧!点击“描述母爱”,齐读诗歌。点击“仿说诗句”让学生练习说话。

3、让我们一起来歌唱自己的妈妈吧!点击“赞美母爱”,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4、点击“回报母爱”,谈话:妈妈爱你们,你们爱妈妈吗?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样爱妈妈的。

5、点击“知识链接”,阅读狐狸简介、欣赏狐狸图片、阅读相关故事。

四、课后作业

点击“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续编故事。

板书设计:

7、妈妈留下的葡萄树

狐狸妈妈 爱 小狐狸

伟大的母爱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小珊迪》是教科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阅读课文,讲述了一个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贫穷孤儿的感人故事。是一篇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先令”“便士”“请求”、“乞求”)。

2、让学生主动参与、入情入境,在读中体验、感悟小珊迪的诚实守信。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朗读、感悟、文字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学习小珊迪善良诚实 、守信用的好品质。

重、难点:让学生主动参与,在读中理解词语,体验小珊迪生活的艰辛。入情入境感悟小珊迪的诚实守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老师今天为大家带来了一组词语(课件出示:善良、美丽、富有、诚信、机敏、才学),请齐读。你喜欢哪个词语,希望与哪个词语相伴一生呢? 今天我们故事中的主人公名叫小珊迪。相信我们学习了小珊迪的故事后,大家会有所启发的。

现在,我摇身一变,变成了小珊迪,来到你们中间,请你们来亲切称呼我好吗?你们知道了我的名字,现在请你们用小手和我一起来写我的名字好吗?(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把字音读清楚,把句子读通顺。

请同学们打开书到14课,让我们读一读课文,看一看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一个怎样的小珊迪。注意要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2、边读边思考,初步感知小珊迪的可怜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小珊迪呢?读过故事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三、精读课文,具体体会小珊迪的可怜,感悟人物形象。

师:看同学们谈得这么投入,说明同学们被这个故事感动了。你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小珊迪?文中是怎样描写他的?

交流找到的句子。

1、感受小珊迪的“寒冷”。

课件出示:

a、这时走过来一个小男孩儿,他身上只穿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冻得通红。

b、这时走过来一个小男孩儿,他身上只穿一件单衣,小脸冻得发青,脚冻得通红。

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指导朗读:这段外貌描写让你感受作者对小珊迪怎样的感情?请你带着这样

的感情再来读读这个句子。

2、感受小珊迪的“饥饿”。

a、又冷又饿的小珊迪开始卖火柴了,他是怎样推销自己的火柴的呢?请同学们自由的来读一读小珊迪卖火柴这一部分,用波浪线画出小珊迪的话。

b、学生汇报,课件出示小珊迪的四句话,学生自由读,体会一下他为了一便士是怎样请求的,又是怎样乞求的?

出示练习:请求 恳求 乞求

面对小珊迪的初次( ),我和同事拒绝了。

面对小珊迪的再次( ),我决定明天再买。

面对小珊迪的再三( ),我答应马上买火柴。

指导朗读,引导学生四次语气,一次比一次着急,一次比一次可怜。 读的过程中,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乞求”和“纠缠“两个词语。

c、师生分角色朗读珊迪卖火柴部分.

3、过度:

就是这样一个可怜的孩子,他拿走了我的一个先令后却始终没有如约而至,这勾起了我很多的遐想:我猜想(生接读)——“我猜想,可能上当[dàng]了。但是当我想到那孩子的面孔,想到他那流露出的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4、由文本展开联想,体会小珊迪的可敬

师:可是小珊迪却真的没有把找回的零钱还给那位先生,没有如约而至,究竟发生了什么?带着这样的疑问再去读读课文。

汇报。

指导朗读:“珊迪受伤了,不能来了,一辆马车把他撞到了,从他身上轧了过去。他的帽子找不到了,火柴也丢了。还有七个便士也不知哪儿去了,说不定他会死的`??”

5、展开想象的翅膀。

同学们,你们能和老师一起回到那故事中去吗?让我们一起我看一看在小珊迪回来的路上,究竟都发生了些什么事?(学生汇报想想内容)

6、体会作者的情感,丰富小珊迪的形象

a、观察图画,展开联想,激发对学生的同情心。

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张开你们想象的翅膀,想一想推开小珊迪家破旧的房门,你们看到了什么?

b、带着你自己的情感,用心地读一读,让我们一起去倾听一下小珊迪在生命垂危之时那奄奄一息的声音在说些什么吧?

c、指导朗读:“我换好了零钱往回跑的时候,被马车撞了。我的两条腿都断了,就要死了。可怜的小利比,我的好弟弟!我死了你怎么办呢?”

d、感受小珊迪的形象。

同学们,此时此刻,小珊迪给你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

生自由交流后教师小结:

在这种情况下,他还让弟弟找回那四个便士,他是那么的诚实;难道他真的不需要钱吗?的确,珊迪非常需要钱,可他没有留下不属于自己的钱。躺在床上的小珊迪就要死了,可他此时最牵挂的却是弟弟今后的生活,多么善良的孩子啊!为了那一盒小小的火柴、为了那四个需要找还的便士,这个可怜的孩子死了。(男生齐读、女生齐读、全班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故事中,这位卖火柴的先生曾作出这样的判断:

投影呈现: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____________人。

三、课堂小练笔:

我们忘不了这位可爱又可敬的小珊迪。同学们,听了小珊迪的故事,你一定有话想说,是吧?请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四、结课

正是小珊迪的诚实换来了一个陌生人的信任,正是小珊迪的善良赢得了一个陌生人的尊重,正是小珊迪的守信实现了他的心愿,让我们像小珊迪一样多一份诚实的面容吧,多一点守信的品质吧。那样我们的社会会变得更加美好。同学们,让我们像小珊迪一样,多一份诚实的面容,多一点守信的品质吧。老师相信,拥有诚信,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加美丽;拥有诚信,我们的人生一定会充满欢笑。最后我们用自己最响亮的声音为小珊迪送行吧!起立:“小珊迪,再见!”

板书:

小珊迪

饥寒交迫:又薄又破 又红又肿

饥饿:不惜降价卖火柴

诚实:生命垂危时不忘还钱让弟弟送来

善良:深切关心弟弟的今后生活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学习8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劲”),练习写8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结构,了解作者家乡小桥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江南水乡的优美景致。

4.品味课文语言,体会作者怀念家乡的桥、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在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积累、感悟、运用语言。

教学难点

领会“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的丰富含义。

教学准备

1.推荐诵读王维的《归嵩山作》一诗,了解诗意。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启发,入情入景。

师: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作家,他离开故乡江南一别就是几十年,每次与朋友谈起江南,故乡的人、故乡的景始终盘旋在他的脑海,尤其是家乡的桥,于是他便提起笔来写下一篇文章——《家乡的桥》。

板书课题(学生跟着书写):家乡的桥。

二、自读欣赏,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教师提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或参考认字表认识。

(2)读读想想:家乡的桥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拿笔在相关的地方做上记号。

(3)联系全文思考:作者是带着怎样的心情来写这篇文章的?

2.小组内交流自读体会。

三、品味语言,积累运用。

1.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部分重点学习。

学习提示:(1)读一读这一段。

(2)想一想: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3)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些词语?

2.围绕“家乡的桥”,学生交流印象最深、最喜欢的内容。

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自主汇报,随着学生的汇报教师可以出示辅助课件,相机谈话,指导朗读、训练朗读、启发思考。

如“桥名”一自然段:

(1)学生念桥名。

(2)教师引读文中描写桥名的语句。

(3)师:和唐诗有关的桥是什么桥?(如意桥)

有谁知道王维的这首诗?出示王维的《归嵩山作》。学生自读。鼓励学生课后找到这首诗学一学。

(4)出示桥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学生欣赏不同字体的桥名,念桥名。

切断课件画面,认识字体:说一说你认识哪种字体?最喜欢哪种字体?能不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飘逸潇洒、刚劲雄健等)指导读出这两种词不同的感受来。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5)了解桥名中的故事:(师讲震龙桥的故事)请你猜猜那些桥名里面又含有什么故事呢?

(6)同桌对读,再一次整体感受、体会这一自然段。

……

其他部分的.教学:

第三自然段:随着学生的汇报出示相关资料,欣赏、想象家乡小桥的造型;品读课文语言,选择感兴趣的桥自己当导游来介绍介绍。

第五自然段:汇报朗读;交流讨论;指导朗读。

四、总结课文。

1.配乐齐读全文。

2.归纳板书,梳理课文。

五、作业参考。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学生字,选你喜欢的几个生字写一写。

3.搜集资料,了解你家乡的一处景观。

第二课时

一、识字与写字。

1.认读词卡、检测识字。

重点指导“凿”字的字形: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来记忆字形;积累“墓”的姐妹字,如:“幕、慕、募、暮”等。

2.写字练习:“派”“婆”。

学生观察,说一说写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学生写字,教师巡视,随时评价,写完做总结展评。

二、同桌对读课文,互相检测读文情况。

检测三级标准:正确→流利→有感情。

三、整体把握课文。

1.配音乐,男女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讨论问题:作者是带怎样的心情来写这篇文章的?

理解: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

3.创设情境,表达感受。

(1)你想对作者家乡的桥说些什么?

(2)说说自己家乡的桥。

四、片段练习: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段描写自己家乡一处景观的话。

建议:可以根据你搜集的资料完成,描写同一景观的伙伴可以聚在一起共同完成一篇,写完后有针对性地讲评总结。

五、再次齐读课文,读出热爱之情。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要求:

⒈理解课文内容,认识事物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懂得只有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⒉联系具体语言环境,理解文中重点词句。

⒊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具体的事例说明事物的联系的。

⒋朗读课文。

二、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所举的具体事例,了解事物之间有简单联系,也有复杂联系。

三、教学准备:

CAI课件

四、课时划分: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略)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导入 。

(二)弄清蛇与庄稼的`联系。

⒈故事激趣,设下悬念。

⒉学生针对故事质疑。

⒊学生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了解蛇与庄稼的联系。

⒋学生自由发言。

⒌教师小结过渡。

⒍同桌交流,理解词句并朗读。

⒎启发学生谈话:

你从这个事例中体会到什么?

(三)弄清猫与苜蓿的联系:

⒈出示自学要求,布置学生自学。

⒉检查自学情况,弄清猫与苜蓿的关系。

(四)认识随地吐痰与肺结核病之间的联系。

(五)总结全文,深化练习。

板书:

11 蛇 与 庄 稼

复杂联系:

保 护 保 护

蛇 ------→ 庄稼 猫 --------→苜蓿

吃 不能糟蹋 传粉

田鼠 田鼠--------→土蜂

不能影响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美感。

4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过程

预习探究

(一)引入新课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

2、解题,了解作者:《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合作交流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让学生找出地点变换的句子。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

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品读体验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巩固延伸

(五)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读含多音字的词语;了解汉字一词多意的现象。描学四季的词语;背名言;读一读描写雪景的美文。

过程与方法:

在读一读的过程中,积累词语,培养语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含多音字的词语。

1.自由读词语,读准字音。注意读好带点字的音。

2.同位交流读。

3.说说,你还能用这些字组成别的词吗?

4.复习一些以前学过的多音字,拓展延伸。

二、认一认描写四季的词。

1.自由读词语,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读词语。调动学生已有的对四季风的感受,理解词语。

3.多种形式读词语,注意读出四季“风”的不同特点。

4.比一比,谁先记住这些词语?

三、积累名言。

1.自由读,把句子读通读顺。

2.小组交流,对这两句话的体会。

3.比一比,看谁背得快?

4.写一写,鼓励同学们选一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第二课时

一、阅读短文。

1.自由朗读,读通短文,勾画写的美的词句。

2.同桌合作读,结合生活体验交流自己读短文后的'感受。

3.指名读课文,指导读出感情。

4.鼓励学生把喜欢的句子背下来。

5.拓展延伸,再去找一找描写雪景的文章,进一步体验雪景。

二、探究与发现。

1.自由读,看你发现了什么?

2.联系小伙伴的提示语,和同桌交流自己的发现。

3.全班交流自己的发现。

4.师:你还能说出哪些与季节有关的词语。看谁说的多?说的好。

5.出示四幅“春、夏、秋、冬”的画,把刚才的这些词语写到恰当的话下面。

6.选择一个季节,向大家介绍以下,用上同学们刚才说的词语或词组。

口语交际

一、创设交际情景,

师:我们在前面学习的许多关于“风”的词语,看谁说得多。

二、今天,我们就来给风图上颜色好么?

指导学生读一读,题目中人物的对话,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重点。

三、请学生说一说,你希望风是什么颜色的?

四、小组交流:假如风有颜色,世界会是怎样的呢?

看谁的想法最奇妙。最能体现出自己的个性。

五、小组推荐或自荐2名学生上台说给全班同学听一听,教师引导评议。

(重点评议:话语是否清楚、具体。想象是否奇妙,是否表现了美好的愿望。)

六、假如风有颜色,世界将更加多姿多彩,让我们那出画笔,画出这奇妙的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