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中班音乐教案范文锦集七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班音乐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活动目标
1、欣赏音乐,运用图片感受并理解音乐ABA曲式的歌。
2、尝试用身体动作表现A段农夫耕作的快乐及B段花儿长大的喜悦,感受活动中角色扮演带来的快乐。
重点:感受活动中角色扮演带来的快乐及花儿长大的喜悦。
难点:运用图片感受并理解音乐ABA曲式的歌。
活动准备
磁带音乐,白毛巾,录音机等。
活动过程
一、看PPT图示听音乐
提问:你觉得这段音乐是怎么样的?
二、教师带领幼儿听音乐表演
借用小椅子当作农民伯伯的花园,男女轮流扮演花儿及农夫。
三、看图示《花儿开了》
1、随音乐做动作,从种子—发芽——花蕾——花开,逐次做出优美的动作。理解花种子躺在泥土里发芽了,开花了。
2、再次倾听音乐,教师口述音乐场景做动作,幼儿跟学。有浇水的声音,铲除的声音……
3、引导发现前后段是相同的节奏曲式,中间一段花开的音乐。
提问:你有没有听出来声音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四、角色表演
1、一位教师扮演农夫客串游戏,带领小农夫们去浇水,看花。
2、男女互换角色进行游戏,直至农夫把花儿带回家。
总体分析:
1、教师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使幼儿走入了角色表演当中,沉浸在农夫耕作的欢乐的氛围中。
2、教师的肢体动作形象、生动、优美。
3、音乐欣赏时,我觉得幼儿发挥自己想象的较少,可适当让幼儿自己创编动作,加入幼儿自己的动作。
总之,我觉得这是一节很成功的音乐课,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很值得我们新老师的学习借鉴。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会歌曲,能和着伴奏唱歌。
2、培养幼儿用自然声音唱歌。
活动准备:
一张猫妈妈和小猫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出课题。
“小朋友,今天,我们班上来了两个客人,听,(老师边出示小猫图片边学小猫轻轻地叫)是谁来了呀?”
小猫是怎么样的?小猫是怎么叫的?
小猫叫起来轻轻的,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好不好?
(出示大猫,边学大猫响亮的叫声)听,这又是谁来了呀?
为什么说这是大猫?(猫妈妈)呢?
原来大猫叫起来声音响响的,我们也来学一学大猫叫,好吗?
二、学习歌曲
1、教师:听一听,大猫和小猫来做什么呀?(放音乐,欣赏一遍歌曲),他们是来唱歌的,歌的名字就叫《大猫,小猫》。”
2、教师:“好听吗?歌里唱了什么啊?”(引导幼儿用原歌词回答,教师可以提示)
3、教师:“我们再来听一听,歌里唱的是不是和小朋友说的一样,听的时候,我们可以轻轻的跟着一起唱。”(再听一遍)可以加上动作。
4、教师:“小朋友也想唱唱这首歌是不是呀?那和沈老师一起来唱。(带领幼儿,放慢速度,一起清唱歌曲两遍。)
5、教师:小朋友唱得真好听,配上音乐和动作就更好听了,我们一起来听着音乐唱吧。(在音乐的伴奏下边唱边做动作)
三、游戏
1、教师:“现在,老师做猫妈妈,唱大猫唱的,小朋友们做小猫,唱小猫唱的.,好不好啊?唱的时候要把动作做出来。”来,小猫都到妈妈的身边来唱(让幼儿自然地走到老师身边站着唱)
2、教师:“今天我们学了一首新歌,名字叫什么啊?我们现在知道了,大猫和小猫的叫声是不一样的,可大猫和小猫走路都是轻轻的,如果走路重了,就会被老鼠听见了,那么他们就抓不到老鼠了。我们小朋友以后在教室里,在午睡室里走路的时候也要轻轻的,这样才不会影响到别的小朋友和老师,对不对啊?”
活动目标
1.熟悉《爷爷为我打月饼》的旋律及歌词内容,学习用不同的乐器为歌曲伴奏。
2.根据创编的节奏性,尝试为歌曲设计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案。
3.在交换乐器时,通过看教师的体态、倾听教师的声音,控制好自己的乐器。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多次播放《爷爷为我打月饼》音乐磁带,让幼儿初步感受歌曲旋律。
2.幼儿座位下放置铃鼓、串铃、圆舞板等乐器。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熟悉歌曲旋律,学唱歌曲《爷爷为我打月饼》。
教师播放歌曲磁带,幼儿倾听。
幼儿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回忆歌曲基本内容。
2. 幼儿尝试为歌曲创编节奏型。
教师完整地范唱,同时鼓励幼儿有节奏地拍手,进一步熟悉歌曲的内容和整体结构。
教师:我来唱歌,你们用拍手的方法为音乐伴奏。(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不同的节奏型)。
幼儿跟教师一起边学唱歌曲边有节奏地拍手。
教师引导幼儿将拍手动作转化成“身体动作总谱”。
教师:现在我们不光要拍手,还要拍身体的.其他部位。可以拍身体的哪些部位呢?
教师注意提醒幼儿遇到不同节奏型时匹配身体不同部位。
教师反馈幼儿的身体动作并集体练习。
教师:现在,请一个小朋友把自己的动作做给大家看。(教师只哼歌曲的第一句,作为开头提示)
教师:我们一起跟着一个小朋友来做动作。(教师带领集体模仿个别幼儿的动作,用同样模式的节奏型随乐练习,只练习四句)。
3.引导幼儿先集体后分声部练习“身体动作总谱”。
教师:现在,我是指挥,我们一起跟着音乐做动作。注意最后一句要和指挥做的一样。(两种节奏型都要练习)
教师指挥幼儿练习身体动作。
教师:现在我来指挥。我指挥到哪一组哪组就做动作。
4.引导幼儿演奏打击乐器。
教师指挥幼儿听音乐空手做演奏打击乐器的动作。
教师:请你们先看看椅子下是什么乐器,然后看我的指挥,空手做演奏乐器的动作。
教师指挥幼儿拿打击乐器,集体演奏1—2遍。
教师指导幼儿自由交换打击乐器进行演奏。
教师(放低音量):交换乐器之前,请小朋友把手里的乐器轻轻放在椅子上,然后找到另一个你想演奏的位置下。我数到3时,请大家迅速找到自己的新位置下的新乐器。
5.教师组织幼儿收放打击乐器,结束活动。
【活动目标】
1、初步唱出歌曲中“快别摇树”的焦急和“快来浇水”的迫切心情。
2、在熟悉歌曲旋律的基础上,理解歌词内容,主动学唱歌曲。
3、懂得要爱护小树苗、关心小树苗的成长。
4、学会歌唱本首歌曲。
5、能跟着节奏打节拍。
【活动准备】
在日常活动中,进行爱护公共财物的教育。
【活动过程】
1、熟悉歌曲旋律。
(1)在《爱护小树苗》的旋律声中进入教室。
——我们一起去散散步,好吗?找个小椅子坐下来。
(2)随音乐合拍地拍手。
——宝宝们,我们一起跟着音乐来拍拍手。
(3)创编其他身体动作,随音乐律动。
——除了拍手,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动作?
教师根据幼儿创编的动作带领幼儿随音乐律动三遍。
——我们来学学他的动作。
2、理解歌词内容。
(1)教师范唱歌曲。
——刚才我们听的那首曲子,老师还能把它唱出来呢!
(2)教师组织幼儿讨论歌曲中所唱的内容,理解歌词,并学念歌词。
——你听到歌里唱了些什么?师根据幼儿回答帮助幼儿归纳歌词,并引导幼儿一起学念。
——小朋友做了些什么?周围的人是怎么说的?
(3)教师再次范唱歌曲2—3遍。
——后来小树苗怎么样了?我们再来听一听。
(4)完整念歌词2—3遍。
——这个曲子的名字就叫《爱护小树苗》。
3、学唱歌曲。
(1)随歌曲旋律念歌词。
——下面,我们听着音乐来说一说爱护小树苗的事情。
(2)合着歌曲旋律主动学唱歌曲。
——我刚才看见有的小朋友已经跟着琴声唱起来了,你们想不想来唱呀?
(3)有重点地练习。歌曲中两种不同的呼唤语气。
(4)有表情地歌唱。第一段因为很焦急速度稍微快一些;第二段快乐而迫切,速度稍加快。
4、即兴歌表演。
组织幼儿边唱边做动作,教师集中幼儿的动作,带领大家边唱边表演。并从中进一步懂得要爱护、关心小树苗。
教学反思: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结合音乐本身的要素,让幼儿感受到不同的音乐形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幼儿的'演唱效果很好。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成功的音乐活动,会提升孩子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也能提升一些能力较为弱的孩子对音乐活动的自信心。
小百科:树苗也简称苗木,各种果树苗、乔木、灌木幼苗的总称。树苗 :具有根系和苗干的树苗。凡在苗圃中培育的树苗不论年龄大小,在未出圃之前,都称树苗。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的欢快、舒展的曲式特点。
2、在教师的引导下,愿意用动作表现乐曲。
活动准备:
1、《喜洋洋》音乐及分段音乐。
2、蟹农、蟹、蟹盒等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激发幼儿情感
1、今天天气不错,我们一起去野外游玩吧。看,我们来到了哪里?(出示蟹塘)
2、听,什么声音(欣赏乐曲第一遍)问:这段音乐听起来感觉怎样?(欢快、喜悦)他们在干什么呀?
3、出示蟹农图片:小朋友们好!我是蟹农。我们也和蟹农伯伯打个招呼吧!"小朋友,其实我听这音乐在捉蟹,现在正是吃蟹的时节,我们正忙着多捉点蟹去卖呢。""哦!原来是蟹农在捉蟹!"
二、完整欣赏音乐,感知音乐性质。
1、欣赏音乐第二遍。
问:你觉得音乐有几段?这几段一样吗?
(节奏有快有慢)
2、欣赏音乐第三遍。
(1)请幼儿想想音乐快的时候做什么动作?慢的时候有做什么动作?
(2)教师讲解,幼儿听音乐。
天黑了,蟹儿都爬上了岸,蟹农卷起衣袖,戴上了手套,拿着手电筒去捉蟹。左一个右一个,蟹儿真多。看着这么多蟹,蟹农真开心。蟹农拿起线儿,把一个个蟹儿都扎起来。看一看,雌蟹、雄蟹分一分,大蟹小蟹分一分,一个、两个、三个、四个,装进盒子里,装了一盒又一盒,卖到全国各地。蟹儿都卖完了,蟹农开心的欢呼起来。
三、分段欣赏音乐。
1、小朋友,蟹爬出来,蟹农怎么捉蟹的?
2、欣赏A段音乐,幼儿做动作。
出示图片,捉了这么多的`蟹,我们还想捉吗?再次欣赏A段音乐做动作。
3、捉完了蟹,还要做什么?出示扎蟹的图片。
4、听B段音乐,幼儿做动作。(扎线、分蟹、装盒)
5、请幼儿找个空位置听音乐做动作。
6、出示装好的蟹,装好的一盒盒蟹都卖完了,蟹农心情怎样?那高兴的时候做什么动作?
7、欣赏第三段(A),随音乐做动作。
8、听了这么久的音乐,我们还不知道这首音乐叫什么名字呢,这首音乐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喜洋洋》。
四、完整听音乐做动作。
五、结束活动。
大家一起捉蟹真开心,让我们一起记住这首好听的音乐《喜洋洋》。
【活动目标】
1、学习随乐曲节奏整齐、合拍地传递帽子。
2、能在舞谱的提示下变换舞蹈动作,完整地表演集体舞。
3、体验与同伴合作表演的乐趣。
4、巩固切分音符的唱法。
5、喜欢听音乐,体验随乐表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帽子每人一顶,自制舞谱,音乐。
【活动过程】
一、感知音乐活泼欢快的情趣。
1、幼儿戴上帽子随音乐自由表演,熟悉音乐的节奏和旋律。
师:瞧,我们戴上帽子多漂亮啊!让我们跟着音乐的节奏跳起来吧!
2、老师和幼儿围着圆圈动起来。
二、学会跟音乐传递帽子。
1、幼儿自由探索帽子有趣的玩法。
师出示漂亮的帽子。师:这顶漂亮的帽子我们可以怎么玩呢?(幼儿自由玩帽子。)
2、学习传递帽子游戏。
(1)练习听音乐在圆圈上传帽子。
师:刚才老师发现我们小朋友玩得真开心、真有趣。那让我们一起来在圈上传帽子。
a、老师和小朋友先按“别人、自己”的节奏形式传递帽子。
要求:一边说“别人、自己”,一边传帽子。
b、随音乐练习两遍传帽子。
(2)练习听音乐坐着头上传帽子。
师:我们跪在圆圈上传帽子玩得真棒!我们再来试试坐着,把帽子戴在头上传。
a、老师和幼儿先试着做一遍。
b、听音乐坐着,头上传帽子。
三、看舞谱学跳集体舞。
师:传帽子的游戏真有意思,让我们来编个帽子舞吧!瞧,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五张图谱,它能帮助我们学会这个集体舞。
1、分段练习。
(1)出示图一
师提问:看到这幅图,我们该怎么做呢?来,我们一起来试试。
师生共同听A段音乐练习。
(2)出示图二
师提问:第二张图谱上是什么动作呢?
师生听B段音乐来练习一遍。
(3)出示图三
师提问:第三张图谱和哪一张是一样的?我们一起来做一做。
师生共同听A段音乐一起面向圆心做动作。
(4)出示图四
提问:第四张?我们来做一做。
师生共同听A段音乐一起练习一遍。
(5)出示图五
提问:最后一张是什么动作?
师生共同听B段音乐练习。
2、完整地学跳帽子舞。
(1)在舞谱和老师的'帮助下完整的跳帽子舞两遍。
(2)幼儿在舞蹈结束时摆出自己最美的造型。
师:1、2、3变,小朋友门赶紧摆出优美的造型。
(3)完整舞蹈一遍,最后摆出造型。
教学反思: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结合音乐本身的要素,让幼儿感受到不同的音乐形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幼儿的演唱效果很好。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成功的音乐活动,会提升孩子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也能提升一些能力较为弱的孩子对音乐活动的自信心。
【活动目标】
1、初步熟悉《挪威舞曲的曲调》。
2、创编小树生长和小精灵爱护小树的动作。
3、体验合作表演的乐趣。
【活动准备】
树和小精灵的胸饰若干、《挪威舞曲》音乐碟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
(一)讲故事,让幼儿初步了解音乐内容。
“春天来了,魔法森林里的小树开始生长了,听!”(音乐A)
“听到刚才的音乐,你觉得小树它是一下子长大的?还是慢慢慢慢长得?”
那一开始的小树苗是什么样子的呢(哦~是小小的)
你能做一下小树苗的动作吗?
那小树要开始长喽!“慢慢长,慢慢长,慢慢慢慢往上长,慢慢长出小枝桠,慢慢开出树杈来,慢慢长成大树啦,迎着风儿摇摇摇!(背景乐轻A,歌谣按音乐节奏来)”
魔法森林里的小树长得都不一样,想一想你的小树会往那边长?(···)
那现在我们听音乐做一做(音乐A)小朋友们找空位蹲好~
魔法森林里还住着一群喜欢小树的小精灵,他们经常会来照顾在生长的小树,听!他们来了~(音乐B)
你们觉得这是一群怎样的小精灵?(··)小精灵和小树是好朋友,他会怎样照顾小树,和它玩呢?(···)
你们觉得小精灵是怎么出现的.?再听一遍音乐(B)(····)
我们再来听一次,做一做小精灵出现和爱护小树的动作吧!(音乐B)
故事还没结束呢···天黑了,小精灵回家了,小树又开始生长了···(音乐A,教师动作)我们一起跟音乐来做吧!
故事结束了,你们知道一开始小树要怎么样吗?小精灵是什么时候才出来的吗?
(出示精灵图示),我请一个小朋友上来听音乐,按照音乐贴顺序,到什么时候小树出现,什么时候小精灵出现。(音乐ABA)
老师现在要请一个小朋友当小树,一个小朋友当小精灵,上来表演(精灵小树的胸饰)
他们演的真棒,我们也一起来试一试吧!(椅子下面已分好精灵小树的胸饰)音乐ABA(小树找好空的位置,你们准备好了吗?我们开始喽!!)
A时教师跟小树做B时跟小精灵做
再来一遍音乐,小朋友自己做!然后再交换角色玩一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