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数学教案 >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实用八篇】正文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实用八篇】

| 来源:网络整理

有关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范文集合8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的大小、排列的疏密与数量的关系。

2.学习用数字记录操作结果,乐意表达自己的操作发现。

3.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活动准备:

用纸板剪成的大小不同的饼干若干,2只大小不同的熊图片大小不同的圆形模型人手2个,印泥若干,记录单和笔人手一份,白纸每人2张饼干若干

活动过程:

一、看饼干

1.故事情境引入主题。熊妈妈有两个熊宝宝,(出示图片)一只叫大熊,一只叫小熊,它们最喜欢吃妈妈做的饼干。看,这些饼干有什么不一样?(有大有小)

2.看看大饼干有几块?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小饼干有几块?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

二、做饼干

(一)幼儿第一次尝试操作:感知物体数量的多少与物体排列疏密的关系

1.熊宝宝们吃了还想吃,熊妈妈请我们小朋友帮忙再做一些饼干好吗?

2.教师示范用模具印制饼干,并讲述印制饼干的要求。

师: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面皮和模具,选一个模具在铺平的面皮上面印压饼干。印的时候每个饼干不重叠,不交叉,要确保饼干是完整的。看看你能做出几块饼干,并将数量用数字记录纸上的格子里。

3.组织讨论:为什么印出的饼干会不一样多?引导幼儿比较两名幼儿印制的.饼干。

4.师小结:同样大的面皮,用同样大的模具印饼干,饼干排列紧,数量多;饼干排列疏,饼干少。

(二)、幼儿第二次探索操作:感知物体数量的多少与物体大小的关系

1.大熊喜欢吃大饼干,小熊喜欢吃小饼干,请你们再帮忙做一些大饼干和小饼干好吗?

2.教师示范用模具印制饼干,并讲述印制饼干的要求。

师:先用一个大模具在铺平的面皮上面印压大饼干。印的时候每个饼干不重叠,不交叉,排列整齐,还要确保饼干是完整的看看你能做出几块大饼干,并将数量写在记录纸上大饼干后面的格子里。好了以后把面皮反过来,换一个小模具用同样方法印制小饼干,并将数量记录在小饼干后面的格子里。

3.组织讨论:印出来的大饼干和小饼干一样多吗?为什么印出的饼干会不一样多?

4.师小结:同样大的面皮,饼干小,数量多;饼干小大,数量少。

三、吃饼干

1.师:"熊妈妈为了感谢我们小朋友帮助她,特意拿了些饼干让我们品尝呢!"

2.幼儿吃饼干,体验帮助别人的乐趣。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正确感知8以内物体的数量,会正确的将数字与数量进行匹配。

2.能用语言表述操作过程及结果。

活动准备:

1.印有8以内不同点子数量的密码纸,作业纸若干。锁和钥匙。

2.卡通动物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感知“8”以内的数。

1.老师出示8以内数的点卡,请幼儿拍手来表示。

2.老师学小动物的'叫声下,请幼儿用跺脚来表示。

二、救救喜羊羊

1.师:“灰太狼把羊村里的羊都抓走了,把它们关在了狼堡里,并用锁给锁了起来,我们去救救小动物吧。”出示图片。出示一个锁,“这是一把密码锁,只有破译密码才能找到钥匙救出喜洋洋他们,可哪把钥匙是开这把锁的呢?”出示密码卡“这儿有张密码卡,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密码就在卡片里。”

请幼儿找找哪把钥匙上是对的,为什么?“原来密码卡里躲着数字,找到这个规律我们就能破译密码了。”

2.“谁来救救美羊羊,她的密码可有点复杂。”出示有两组点子的密码卡,“看看,这张密码卡和第一张有什么区别”(两种图形,个数不一样。)“那你们能找出卡里躲着的数字吗?”请幼儿找找密码钥匙并说出理由。

3.出示后三张密码卡,有两组图形点子组成。“谁来救救懒羊羊、沸羊羊和慢羊羊,仔细看,他们的密码卡有些不一样。”请三名幼儿上来操作并说说理由。集体检查钥匙上的数字与密码箱上的点数是否相同,是否能够打开密码箱,能打开的话集体拍一下手,进一步确定数字与数量的关系。

4.尽管没有人告诉我们密码是多少,但是我们只要看清密码卡上的图形个数就能知道。

三、救救小动物。

1.师:还有一些小动物还关在笼子里,他向我们来求助了。

2.教师出示作业纸,请你们找出密码,并将它与密码锁与钥匙连起来。

3.幼儿操作。老师巡回指导。

4.出示幻灯,集体校对。

5.小朋友真有智慧,把小动物都救了出来,他们在向我们表示感谢呢,我们一起把小动物请到教室里吧!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 篇3

学习经验:

熟练地掌握7以内数字的顺序,理解相邻的两个数,前面的一个数比后面的一个数小1,后面的一个数比前面的一个数多1。

准备:

1.每个幼儿一张画有圆点和数字的卡片,卡片上每行的左边是1―7中间的`一个数字,右边是7个圆圈,数字1―7从上往下按序排列。

2.数字1―7的卡片每个幼儿一套。

活动与指导:

1.给幼儿发卡片,让幼儿按每行左边的数字将右边的小圆圈涂上颜色,涂完后,与幼儿一起小结:按顺序排列的数,每一个数都比它前面的数大1,比它后面的数小1。

2.让幼儿把数卡摆在桌子上,找到最小的数,把它放在最前面,然后按数的大小从小到大排列数卡。

仔细观察数卡的排列顺序是否正确,如果不对,应该怎样改正。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给小狗骨头吃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指出15以内的一排物体中任意一个物体是第几个。

重点难点:

1.指出15以内的一排物体中任意一个物体是第几个。

活动准备:

1.挂图:《第几个》。

2.《我的数学》第20~21页。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挂图,请幼儿数一数画面上一共有几名小朋友,再通过教师的.提问指出小朋友在队伍的位置。

1.小朋友排成了一排,这里一共有多少名小朋友?

2.老师站在队伍的最前面,请你从前往后数一数,第三个小朋友是谁?

3.戴眼镜的小朋友分别站在队伍的第几个?

4.穿点点连衣裙的小朋友站在第几个?

5.站在队伍第11个的是哪个小朋友?他长什么样子?

二、请幼儿打开《我的数学》到第20~21页,根据书上的问题圈出相应的小朋友。再请幼儿互相就画面出题,找到画面中相应的小朋友。

三、教师随意拿取教室里的物品排成一排,请幼儿互相提问来找到对应的物体。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7以内数与数之间多1的关系。

2、复习对数字外形及意义的理解。

3、能较清楚地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活动准备:

教具:分类板,双色数字卡,单独的小动物卡片若干学具: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复习认读数字分别出示红色数字1-5,请幼儿读一读,说一说它像什么?它可以表示什么呢?

二、小动物变魔术1、教师请幼儿将数字按数序排一排,出示小动物卡片,请幼儿给每张数卡下面放相同数量的小动物。引导幼儿说一说:数字×可以表示×只小羊。

2、教师:小动物要给我们变个魔术。教师将数字1翻一面,翻成蓝色的数字2。引导幼儿发现数字颜色变了,数字也变了。

3、教师:数字1变成了几?它的下面应该是几只小动物?引导幼儿思考并示范如何将小动物的.数量与变过后数字相等,师幼共同讲述:1添上1个就变成了2……4、再用同上的方法操作数字2,熟悉活动玩法。

三、小组操作活动

1、小动物变魔术。先在分类盒中插上红颜色的数字,然后按数字放小动物。放好以后,把数字翻过来,变成蓝颜色的数字,小动物数量也变得和数字一样多,边玩边讲一讲。初步感知7以内数与数之间多1的关系。

2、变成一样多。引导幼儿观察《幼儿用书》画面,认读数字,数一数物体的数量,鼓励幼儿想办法把物体数量变成和数字一样多。

四、活动评价请幼儿展示操作,介绍活动过程,强调幼儿讲述:1添上1个变成2……了解操作新活动的幼儿人数,鼓励没有操作新活动的幼儿有时间到数学区角再去尝试。表扬在活动中边操作边讲述的幼儿。

重点:复习对数字外形及意义的理解。

难点:初步感知7以内数与数之间多1的关系。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用比较的方法区别5个物体的高矮。大小或长短。

2、能正确的整理、使用操作材料。

活动准备:

1、教具:同一幼儿不同时期的照片5张,教学挂图(二)中5个高矮不同的娃娃图片。

2、学具:人手一套幼儿用书第11页的《排序卡(二)》。

活动过程:

1、运用比较的 正确判断个子的高矮。

★教师出示照片引导幼儿观察:这个是××小朋友小时候和现在的照片,请小朋友仔细看看,每张照片上的他有什么变化?哪张照片上的他最高,哪张照片上的他最矮。

★教师:在我们班上,哪里小朋友最高?哪里小朋友最矮?怎么证明?

★教师引导幼儿运用正确的方法比较各子高矮。

2、学习按个子高矮排序。

★教师:每个小朋友都有5个不同高矮的娃娃的图片,请你们给娃娃排队。

★幼儿操作。

★教师:你们是怎么排列?请相互说说自己的.排列方法。

★教师展示两种不同的排列方法,与幼儿共同检查是否正确?

3、学习按大小、长短排序。

★教师:这些高矮不一样的娃娃穿的衣服,裤子和鞋子都一样大吗?一样长吗?请小朋友给你的5个娃娃选出适合他们穿的衣服、裤子和鞋子,选好后就放在娃娃的下面。

★幼儿操作。

4、活动评价。

★教师带领幼儿共同检查操作结果是否正确,是否已按个子的高矮来匹配大小长短不同的衣服和鞋子。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能不受排列形式影响正确感知10以内数量。

2、在拼摆图形中,感受空间方位的变化。

3、能安静的进行数学操作活动。

活动准备

每人一盒火柴(或塑料小棉签),教师事先拼好的范例《有趣的数学》,水彩笔。

活动过程

1、学拼火柴棍图。

(1)教师用展示范例,请幼儿在桌上用火柴棍拼摆出来。

(2)请幼儿说说用了几根火柴棍。

2、按一定数量的火柴棍拼图。

(1)请幼儿用一定数量的火柴棍拼拼摆摆。

(2)说说自己拼出了什么?如用4根火柴棍,你拼出了什么?用6根火柴棍呢?

3、练习《有趣的数学》中的"数一数,连一连"。

请幼儿根据画面内容,将相同数量的图片用线连接起来。

4、教师小结,结束活动。

一、活动目标:

1、在拼摆图形中,感受空间方位的变化。

2、能不受排列形式影响正确感知7以内数量。

二、活动重难点:

在拼摆图形中,能不受排列形式影响正确感知7以内数量。

三、活动准备:

1、教师范例若干,1——7的数卡2、火柴棍人手7根,幼儿画册,铅笔、橡皮。

四、活动过程:

一、导入出示火柴,提问:

这是什么?你在哪里见过它?它有什么用?

生活中你能不能用它来玩火?为什么呢?

教师小结:火柴棒是用来点火的,玩火很危险,小朋友们在家不能玩火。但是,今天老师用它拼出了许多好玩的'图形,请大家来看一看。

二、学拼火柴棍图。

1、尝试拼拼图。

1)教师一一出示范例,请幼儿在桌上用火柴棍拼摆出来。

提问:这像什么,请你用自己的火柴棒试试拼一拼。

2)分别说出用了几根火柴棍。

提问:你拼出来了吗?你用了几根火柴?

2、按一定数量的火柴棍拼图。

1)教师请幼儿用一定数量的火柴棍拼拼摆摆。

教师出示数字4,提问:这是几?请你们为数字4拍手。

师:4可以表示4根火柴,请你数出4跟火柴。

请你用4根火柴拼一拼,摆一摆,看看你能拼出什么。

2)集体介绍。

提问:你用4根火柴棍拼出了什么?

教师依次出示数字5、6、7,让幼儿拼一拼、摆一摆。

三、幼儿操作练习。

1)请幼儿完成《幼儿画册》中“拼拼数数”。

先请幼儿按图拼摆出图形,再用点子标出用了几根火柴棍的数量。

2)展示幼儿操作结果,集体点评。

四、教师小结。

今天小朋友们很能干,用火柴棒拼出了各种各样的东西,老师会把火柴棒放在游戏角里,请小朋友们下次玩游戏时用更多的火柴棒去拼一拼,摆一摆,看看还能拼出什么!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 篇8

一、活动目的:

1、复习1-7的数字排序。

2、正确感知7以内物体的数量。

二、活动准备:

数量1-7的实物;

分别写有1-7的动物头饰7种;

1-7的数字卡每人一套;

地上画有各种写上数字的.图形。

三、活动与指导:

1、复习数数1-7和1-7的排序。

(1)教师:今天圣诞老人带来了七位客人,我们请他出来。

(2)7位幼儿带着动物头饰出场,其他幼儿数出场的顺序,按头饰上的数字说出1-7的排序,复习认识1-7。

(3)“圣诞老人”带来了一袋的礼物,“圣诞老人”拿出一种礼物,幼儿说出有多少。请个别幼儿点数看。

2、运用多种感官7感知以内的数量。

(1)、教师敲铃几下,幼儿说出相应的数字,并伸出相应的手指。

(2)、教师举起一个数卡,幼儿轻轻拍手几下。

3、游戏:站图形音乐响起,幼儿按图形里数字的数量多少站进图形里。音乐停止,幼儿一起说出三角形里的是数字几,有几个人;正方形里的是数字几,有几人……。

4、幼儿操作,复习点数1-7的物体。请幼儿数一数,每行数量是多少,再按数字涂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