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班美术教案模板锦集五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班美术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活动目标】
1、尝试将彩色水滴吹开、吹散,体验吹画创作的乐趣。
2、根据图案大胆想象添画,创作变形超人的形象。
【活动准备】
1、吹画材料:颜料、水粉纸。
2、课件。
3、表演道具:头饰半成品、打好结的方巾等。
4、经验准备:课前丰富变形超人的科幻知识。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想象。
二、欣赏作品,感受作品的'奇和趣;同时了解作品独特的创作方法。
1、引导幼儿欣赏4幅作品。
师:这里有几个中(X)班小朋友用颜料吹出来的变形超人,他们是什么样子的?
2、教师在幼儿欣赏讲述后小结:这些变形超人有的有很多手臂、有的很多头发……,我们也来试一试。
3、教师演示挤颜料过程。(提示幼儿水滴不大也不小。)
三、幼儿尝试吹画,在自主学习中了解吹画的基本要领,初步体验吹画的乐趣。
1、鼓励幼儿交流初次尝试吹画的体验。
(1)引导幼儿发现吹画时要对准水滴用力吹开。
师:谁已经把水滴吹开了?怎么吹的?吹给大家看看。
(2)引导幼儿尝试将水滴向不同方向吹散。
师:我发现有的孩子还朝不同方向吹出了变形超人的手臂和腿,怎么吹出来的呢?
(通过幼儿个别示范,集体观察、讨论,发现可以转动纸、侧着头吹等方法向不同吹。)
2、幼儿大胆体验吹画创作过程,并根据吹画画面想象添画。
3、教师观察,适当指导。
四、相互欣赏后集中评价,并扮演超人,跳超人舞结束活动。
1、鼓励先完成作品的孩子到一旁将画粘贴成头饰,并带上披风扮演超人形象。
2、幼儿相互欣赏,集中评价:你喜欢哪个变形超人?为什么?
3、听音乐表演超人舞,退场结束活动。
大班美术公开课教案:新年里的开心事
1、画出新年里最开心的事。
2、知道用暖色调来表现过年热闹的气愤。
3、选择合适的形式表现新年的好心情。
1、幼儿活动材料《美术》第一页,油画棒或水分颜料等。
2、剪刀、浆糊、各种彩纸等。
导入:老师引导幼儿想一想在新年里人们都要做哪些事?幼儿之间相互讨论交流。
一、画画新年里的开心事。
1、老师引导幼儿说出新年里人们都要做哪些事情。在做这些事时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2、问幼儿,想用什么色彩来表现这些开心的事情呢?老师举例子,使幼儿感知色彩的冷暖,用冷色来表示安静用暖色来表示热闹引导幼儿说出用暖色来表达人们的心情。
3、幼儿选择自己合适的色彩和形式画出新年里的开心事。(幼儿在绘画和剪贴时,老师要注意提醒幼儿要讲卫生、注意安全)
二、“过年了”画展。
1、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墙上。
2、幼儿自由欣赏画展,并向幼儿讲解为什么要用这种色彩和形式来表现新年里的开心
3、请幼儿说说哪些画给人快乐、热闹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来源:屈老师教案
教学目标 :
1、运用剪、撕、拼贴、组合等方法,集体合作进行一次有趣的“植树造林”活动。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集体合作精神,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使学生运用剪、撕方法制作树。
难点:树木造型美观,组合有变化。
教学准备:
视频影象。
教学过程 :
学生活动:30分钟。
一、导入 。
1、播放录像,学生观看。展示森林被砍伐以及沙漠化景象,增强学生保护、绿化环境意识。
2、提问:
(1)刚才录象中播放了一些什么内容?学生回答,教师因势利导,演示沙漠图片。
(2)要改善环境,你有什么办法呢?(植树)
3、揭示课题:植树造林(板书)
4、提问:
同学们知道每年的植树节是哪一天吗?(3月12日)
今天我们也来进行一次有趣的“植树造林”活动,来表达自己保护环境的愿望。
二、剪、撕树形。
1、回顾旧知。
首先我们要撕、剪出一棵棵的树干能组合成林。(出示旧知课目)以前我们画过各种姿态的树,对树干和树叶有所了解,还用挂历纸撕过风景画,剪贴过村庄。现在我们要用学过的撕、剪方法来剪出各种形状的树干,撕出美丽的树叶。
2、出示一张挂历纸。提问:
谁来说一说,这张挂历纸哪些地方适合剪树干,哪些地方适合撕树叶?(指名回答)
教师小结,强调撕、剪树干、树叶时要选择适当的`颜色。可两个同学合作,一个剪树干,一个撕树叶。 。
3、学生动手撕、剪,教师个别辅导。
三、组拼、粘贴成“树林”。
1、拼摆树木。
(1)出示“树干”、“树叶”示范拼摆成一棵树。
(2)提问:
还可以怎样拼摆?(学生变换组拼方式)
(3)课件展示相同的“树干”、“树叶”,不同的拼摆方式。
(4)学生上台用不同的树干、树叶进行拼摆。(两个同学上台拼摆)
(5)小结:不同的材料,也有不同的拼摆方式。
2、树林的组拼。
(1)一棵棵的树拼摆好了,我们就该把它“种”到荒山上,组拼成树林了(出示组拼图1)
提问:你对这幅树林组拼图有什么意见呢?(没有层次、疏密变化)
(2)(出示树林组拼图2)让学生明白组拼树林时要注意有远近层次和疏密变化。
(3)组拼树林需要大家集体合作。(出示学生组拼情景)提问:他们是怎样分工合作的?我们在组拼时应该怎样做?(学生回答)
(4)教师归纳小结,提出作业 要求:同桌两人合作将树干、树叶拼摆成一棵树,然后涂上胶,一起到“荒山”上来“种树”。(出示集体作业 纸)
(5)学生作业 ,教师辅导。
四、作业 展评,教师对学生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
幼儿时期的主要学习资源是玩具,幼儿认识一些事物主要途径和重要学习方式是玩具的玩耍和操作,通过操作得到一些制作灵感,一个不起眼的小盒小罐等废旧物品也同样能使幼儿从中找到乐趣,激发他们心灵的窗口,通常我们都把废旧材料当做无用的垃圾丢掉。其实,有些废旧材料对幼儿来说,具有我们意想不到的教育价值。利用这些废旧材料制作不仅锻炼了幼儿动手,动脑,手眼协调能力,还能扩展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
活动目标:
1、合理利用废旧物品,初步培养环保意识。
2、使用拼插粘贴装饰废旧材料制作出好看物品,培养幼儿对动手制作的兴趣。
3、提高手部肌肉动作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对废旧物品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初步培养环保意识,利用废旧材料拼插粘贴制作,提高手部肌肉动作的灵活性。
教学难点:
对于中班上学期的幼儿来说偏向直接性的思维,虽然有老师的引导,但是利用废旧物品自己动手,动脑操作,还是比较困难。
活动准备:
1、一次性泡沫饭盒和筷子,勺子,塑料吸管,废旧光盘,果冻壳,饮料瓶盖等
2、ppt图片已经制作好的作品:椅子、小动物,陀螺等
3、勾线笔、泡沫胶,自粘纸。
活动过程:
一、观看ppt图片,讨论师:瞧,老师给宝贝们带来了一只大螃蟹,大螃蟹的钳子是用什么做的?(勺子)
师:除了大钳子还有什么是勺子做的?
师:"身体"是用什么做的?(一次性碗)能做出螃蟹还能做什么想想?(教师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师:老师还带来了一个好东西想看看吗?(直接出示实物陀螺转)这是什么?老师手里的陀螺和你们见过的有什么不同?什么做的?(光盘)它的底部是用什么做的呢?(果冻壳)小手转动的地方呢?(瓶盖):一次性泡沫碗和不用的光盘可以做成好多东西,今天呀老师和宝贝们来学习一下螃蟹和陀螺是怎样做成的。
二、展示制作过程师:这就是我们吃饭经常用到的一次性碗,它很轻很薄,我们用它来做螃蟹的身体,我要把螃蟹打扮的漂亮一些,老师准备各种各样贴花螃蟹还有大钳子,用勺子插进去做钳子,千万别忘记螃蟹还有许多的小腿画上好看的眼睛,(边讲边演示)
师:我们在一起再来看看怎么制作出好玩的陀螺废旧的光盘光滑的一面向上粘上瓶盖,向下这一面粘上果冻壳,在光滑一面粘上好看的图案(边讲边演示)
三、幼儿操作
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好多的东西,宝贝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做大胆的动手试一试,做好后,请放在"一次性饭盒和陀螺"手工艺展中,等一下,我们要拿到外面去展览。
分组制作:出示图片,播放音乐,进行制作(幼儿操作,教师个别指导)
四、
师:宝贝们玩的开心吗?告诉你们一个秘密,生活中有许多不用的东西都可以利用起来,做成漂亮的装饰品和好玩的东西,现在我们去邀请其他班级的小朋友欣赏我们的作品。分享我们的快乐。
教学反思:
其实本次活动只是用了一次性的饭盒和废旧的光盘制作的"螃蟹"和"陀螺"多多少少还是干扰到幼儿自己发挥的空间,因为考虑到中班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还是相对直观只会一些简单的操作,我有强调幼儿可以用自己喜欢的色彩和材料,所以多准备材料是有原因的,我把所有的操作材料都放在了一起,并且让幼儿们相互帮助,其实也体现了幼儿的一种合作的意识,也知道这些废旧材料不用扔掉,也可以做成一些好看好玩的东西,从而激发幼儿对废品制作的兴趣,提高手部肌肉的灵活性。对不足的对方我会加以改进,进一步体会废品收集制作给幼儿带来的快乐。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触摸、欣赏,感知五官及表情变化,重点关注脸部的凸起部分。
2、学习用泥皮、泥条、泥团捏塑一张较完整的脸。
3、能大胆想象创作,体验创造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立体雕塑脸若干。
2、陶泥及操作工具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1)教师:请你们相互看看对方的头部,头部有什么?(头发、眉毛、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等)
(2)教师:请仔细看,我的五官怎么了?(教师做鬼脸)
(3)根据幼儿的发言,教师:原来让脸上的五官动一动,会产生各种表情,比如哭脸、笑脸、凶脸、俏皮的脸……有了表情的脸看起来生动有趣!
教师生动而有趣的变脸,让幼儿感觉到教师的可爱和滑稽——这对幼儿细致地观察以及接下来幼儿的变脸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2、集体欣赏雕望脸。
教师:艺术家也做了许多生动有趣的脸。请你挑一个最有趣的脸,说说自己的感受。
通过欣赏以及教师的激励、引导,幼儿动手一试的欲望更加强烈。
3、出示泥皮、泥条、泥团,幼儿进行创作活动。
(1)教师:要想用陶泥成功地创作一张有趣的脸可不是件简单的事!我们先要认识一下泥的兄弟们。
(2)教师:泥老大就像我们常用的饺子皮,名字叫泥皮;泥老二长得像油条,名字叫泥条;泥老三好像我们吃过的麻团,名字叫泥团。
(3)教师:现在就请你们用“泥家三兄弟”来制作一张生动有趣的脸吧!
4、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5、展评幼儿作品。
幼儿相互参观、交流、,选出“谁的.表情最有趣”“谁的五官最突出”“谁的装饰最有趣”。
活动建议:
☆区角活动
①美术区:鼓励幼儿运用“泥家三兄弟”创作,重点指导幼儿用多种手段表现脸(泥条盘脸,泥球、泥皮做五官;泥球做脸,泥皮、泥条做五官;泥皮做脸,泥条、泥团做五官),充分感受“泥家三兄弟”配合运用产生的不同效果。纸笔,让幼儿画一画有趣的脸。
②语言区:各种不同表情的脸谱,玩“看表情、说表情”的游戏。
☆家园共育 鼓励幼儿在家用“泥家三兄弟”分开或组合制作,如,用泥皮做饼、饺子等,用泥条做麻花、耳环等,用泥团做馒头、汤圆等,和爸爸妈妈比一比谁想得多、谁做得多。
评析把泥皮、泥条、泥团生动地比喻为“泥家三兄弟”,对于幼儿来说比较亲切,从而在操作和运用中更加有兴趣。由于每个幼儿的想法不同,运用“泥家三兄弟”的时候也会不同。在讲述过程中,幼儿感受到制作方法的多样性,能为白己的下一次创作积累经验。